老工具制器之美
一刀一世界,一鋸一乾坤。手藝、匠心、器物之道,就在老工具里。
中國古代很多工具,多為工匠自制,看似簡單、粗糙,卻合理科學,極具“人情味”,它與工匠精神契合,達到制器“物我合一”的精神世界。一個手藝高超的匠人,如同一個武林高手,可“摘葉飛花”,任何工具到他手中,都有了一種魔力,助他隨心所欲制成所需之器。

古老的畫線工具,區氏臻品的工匠們叫他做“飛機”,因為它的造型很像將要起飛的飛機
但是,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形形色色的工具與出神入化的手工藝,相輔相成,如同中華文明的顆顆明珠。然而隨著歲月流逝,手工工具和它們承載的技藝,與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所幸,依然有如區氏臻品這樣的一批企業,依然崇尚手藝,依然敬畏這些古老卻有乾坤的老工具。走進區氏臻品工廠,探索木工工具背后的故事,仿佛穿越時光隧道,一點一滴都令人著迷。

鑿與鏟
刀上生“花”
紅木家具中最引人注目的,非雕花莫屬。別小看了一個簡單的圖案,它可能動用了數十種雕刻工具。平鑿、圓鑿、扁鑿、斜鑿,打粗坯;平鏟、斜鏟、圓鏟、扁鏟、斜鏟,做鏟削;光木銼、尖木銼、三角銼、劍銼和板銼,來修活。不同工具有不同手法,攥握、平握、筆握,講究一個身正、手穩、眼準。這些大大小小的雕刻工具到了能工巧匠手里,成了無所不能的神器。粗糙的木坯在桌上靜躺,工匠手握雕刀細細雕琢,將那些木坯表面上的缺陷逐一抹平,一時之間,木屑卷起。經過雕刀的精致修整,木坯變得光滑細膩,仿佛可以預見,最后的成品將會多么美不勝收。

龍紋的雕刻,涉及到幾十種雕刻工具

工匠的百寶工具箱
“鋸”離之美
在所有木工活中,“鋸活兒”是最“吃功夫”的勞作,可以說,能把鋸使好了,使順了,木匠的手藝就算學好了一半。鋸的制作非??季?,功能劃分的非常明確,有開料用的,有割角用的,鋸的形式都不一樣。即使用來開料的鋸,都會根據不同材質,其鋸齒的大小、鋸齒的排列方式及鋸齒的角度會有所不同:小葉紫檀開料要精細,一毫米的差距,都會對這個幾百塊錢一斤的材料造成浪費。區氏臻品最優秀的開料師傅——胡金蘭,憑借多年的開料經驗,會根據小葉紫檀的特性,用鐵片自制鋸進行開料。為了提高效率,當代已經將鋸片裝在機械設備上進行開料,但是它的鋸片,依然沿用了最古老和最傳統的手工制作。

區氏臻品小葉紫檀開料師傅,將木料開出了一種藝術之美

開料工匠會根據需求,自制不同鋸齒和大小的鋸
“弓”匠之心
雕花所用的工具,除了使用鑿、鏟、銼之外,熟練地使用鎪弓子和刻刀,是這這個工種不同于其他木匠的突出特點之一。鎪弓子又稱鋼絲鋸,是鎪鏤圖案和曲線形加工不可缺少的特殊工具。幾有鏤空花紋的牙子或券內口牙子,都要用鎪弓子進行加工,它使“鋸口”小,不傷料,用于得到準確的曲線。區氏臻品的工匠經常用其做小件工藝品的鏤花。全神貫注,工匠將鎪弓子與身體接近平衡,巧妙用力,慢慢地、一點一點地拉著弧線,一件件精巧的工藝品,就這樣妙手生花地出現在眼前。



這些字,都是工匠耐心用鎪弓子一個個鋸出來的
“蜈蚣”刨木
工匠使用的工具中,很多自制。蜈蚣刨,是工匠自己在一帶柄的木條上嵌入20多片鋼片,然后用鋼銼將鋼片找平,形似蜈蚣,主要用于紅木家具中小凸面打磨的工具。它去料少,不傷面,可以將不平的木質表面修整得十分平整光潔,深得工匠喜愛。使用時,將蜈蚣刨放在硬木上,用力壓住向前平推幾次,硬木表面上一塹碴的部位就會逐漸刮平、刮光。區氏臻品的家具,幾乎每件家具都要經過它的刮磨后,經過檢查平整后,方可進入下一個步奏。


蜈蚣刨
鬃“刷”光滑
鬃刷,用馬或豬等頸上的硬毛做成的刷子,用于紅木家具拋光。經過鬃刷后的紅木家具光滑、細膩,散發出一股溫潤的氣息。不少藏家玩友將其用作打蠟保養的工作,用它將融化狀態的蠟布到家具的表面,并用布擦拭,最后再用鬃刷抖蠟。這樣處理過的紅木家具,從各個角度看,表面的光澤度是一致的。區氏臻品的大部分產品從工廠倉庫發貨之時,也會用蠟和鬃刷對家具進行打理、保養,確保每件家具光鮮亮麗的出現在藏家玩友面前。



用鬃刷刷過的家具,滑潤有光澤(區氏臻品工廠實拍)
“愣”在這里
楞是木工匠師所用的工作臺?!睹魇接材炯揖咧圃臁诽岬剑骸捌渲谱鞯暮脡牟坏珱Q定著匠師們在楞上工作質量的高低,而且還影響匠師在進行工作時的心情好壞。楞若放不穩當,會直接導致正在加工的家具部件產生晃動和移位,從而經常出現構件刨不平、鋸不直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功夫不到家的工匠就會情急之下拿楞出氣。因此,楞這一看似簡單的加工臺,在制作時也很有講究,其楞面高度的控制應以工匠站直情況下,雙手自然下垂,匠師中指指尖離地面的距離為參考。楞腿一定要穩,整體造型要渾然一體,不歪不晃,穩如泰山?!?

木工工作臺,叫做楞,也是古老工具中的一種

工匠的工作臺處處有玄機,椅子上有一個可以活動的楞面,根據不同的雕刻器物,可以墊上木板調整椅子高度,讓工匠更順手的雕刻
很多制造紅木家具的老工具已經逐漸消失,它們曾是巧匠不可缺少的要器,在漫長的文明路上,飽含自然地溫度,披著歲月賦予的溫潤質感,承載著代代相傳的智慧與匠心。與其相對,被其觸動,便會心生漣漪。因為,每一件老工具上,都寫著制器之美。
磨人
在車間看工匠工作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陽光從窗外透進來,空氣中一些細小的粉塵在光束中游動,四周有機器的聲響、有木頭與鐵器的碰撞聲,但是每個工匠都是安靜的,在他們身邊仿佛形成了一個結界,周圍的嘈雜都被屏蔽,他們只心無旁騖、全神貫注地做著自己要做的工序。這個場景特別容易讓人著迷。我也終于明白,為什么區勝春與區錦澤沒事就喜歡往車間跑:看紅木方材經過開料、木工、雕刻、打磨、上漆等工序,最終變成一件俊美的家具,這種滿足感、成就感、愉悅感是只觀賞成品家具所無法比擬的。

粗打磨過的靠背椅有一種純樸的美
我已經在打磨車間“貓”了一天。因為區錦澤告訴我,這個車間有很多工匠都是夫妻,通常都是夫妻搭檔打磨同一件家具或者同一套家具,丈夫力氣大,做刮磨,妻子心細,做打磨,你會經常發現有些夫妻打磨打磨著就越靠越近,特別恩愛。這聽起來非常有愛的畫面,當然要“偷偷地”去看看。
打磨伉儷
廠長區根榮帶著我到打磨車間,邊走邊告訴我:“這兩個,是夫妻,那兩個,也是夫妻。你再看那邊三個,他們是一家子?!弊吡艘蝗Υ致运阆聛?,整個打磨車間就有近10對夫妻,這個數量在行業內十分罕見。

打磨車間,武大姐和王大哥,一個在打磨糖果盒,一個在打磨鼓凳
我已經在一對夫妻旁邊看他們打磨半個多小時了。剛開始,他們還會偶爾抬起頭看我一下,露出拘謹的神情,5分鐘后,他們已經完全忽略我這個“電燈泡”,繼續忘我、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手上的活兒了。
“姐,怎么稱呼您和大哥呀?”我打破了沉默。她有點吃驚,眼神很自然地先看了丈夫一眼,才回答我:“我姓武,我老公姓王?!薄拔浣?,王大哥,你們在區氏臻品工作多久了?”“有10年了,我們一起進來的。老板人很好,我們女工可以提前半個小時下班買菜、接孩子?!蔽浣阏f道。

武大姐用砂紙細細打磨鼓凳的雕花
“打磨有什么講究嗎?”談到專業的東西,他們的話匣子就打開了?!澳强啥嗔?。首先要用刮刀、角磨機進行初步打磨,保證刮面平整,家具輪廓清晰均勻。然后再用砂紙進行反復打磨,通常從粗到細,先用180目的打磨,再用240目,然后400目,最細會用到600目,要打磨到各個細節都非常光滑清晰才行?!蔽浣阏f道?!按蚰タ蓻]有大家想象的簡單,就是我手上的這個小小的糖果盒,打磨都要花4、5天的時間,而且家具和工藝品,越小越難打磨,越需要老師傅才能做?!蓖醮蟾缪a充道。
行業有句話:“三分雕,七分磨?!贝蚰ナ菍Φ耧椀男扌?、拋光,是藝術上的再創造和升華的過程,雕飾是否傳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磨工。打磨是一個非常需要耐心、細心和經驗的工作,沉不下心來,急躁,很難做到“輪廓勻稱,棱角齊平,整體協調,紋理清晰、紋路相合,潤澤通潤、表里如一”的打磨要求。而在區氏臻品,由這些夫妻檔打磨的家具,都具備了這些品質,因為他們至愛的愛人陪伴在他們身邊,心里沒有牽掛,心自然就靜了,這份靜氣自然而然也傳遞到了家具上,這或許就是為何手工的東西更具靈性吧。
家庭傳承
見到陳大哥一家人時,陳大哥正在用蜈蚣刨打磨一張南官帽椅,他的妻子用砂紙打磨一張羅漢床,兒子則用角磨機在一張南官帽椅旁進行粗打磨。一家人集中在一個區域,偶爾有交流,更多時候各自做著自己的活兒。

陳大哥一家三口都在區氏臻品從事打磨工作
我問陳大哥:“您兒子做這個工作幾年了?”“我跟我老婆在區氏臻品做了10年,兒子才做1年,還是個學徒。他現在做一些簡單的刮磨,做完了我這邊還要檢查和修整,他現在做的東西還不行,達不到區氏臻品的要求,我還得繼續手把手地教?!标惔蟾缯f話非常實在。
一切手工技藝,皆由口傳心授,工匠精神是有溫度的。陳大哥向兒子傳授的,不僅是手藝,還有耐心、專注與堅持的精神,這是一切手工匠人必須具備的特質。這種特質的培養,只能依賴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和行為感染,這是現代大工業的組織制度與操作流程所無法承載的。言傳身教,才是精神傳承的不二法門,它體現了舊時代師徒制度和家族傳承的歷史價值。

打磨過的桌腿,倒立著擺放在車間,有一種別樣的幾何藝術美
在區氏臻品還有不少學徒,他們都跟著各自的師傅在學習不同的技藝,他們模仿師傅作為工匠的心態,以及工作態度、流程標準、技能技藝等作為工匠必備的所有一切;他們將師傅傳授的技藝,努力變成自身的本領;他們一邊摸索,也會一邊犯錯,卻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加入自己的想法;他們最終學有所成,開創自己的新境界,可獨擋一面。這才是工匠精神的真正延續。
驗收標準

黃師傅正在進行最后的打磨驗收工作,用數十年的經驗檢驗家具是否做到位,是最嚴格的標準
打磨過的家具,最終要經過驗收,符合標準后才算完成。見到驗收的黃師傅時,他自始至終沒有與我交談一句。他專心致志地用水布將一張畫案擦濕,然后用粉筆將整張畫案的每個部位都涂了一遍,然后繞著畫案仔仔細細查看,這些動作看得我一頭霧水。好在區錦澤原來在車間工作的時候,最開始就是跟著廠內的驗收師傅學習打磨驗收,他給我做了詳解:“用水打濕家具,木材木纖維遇水后膨脹,表面的一些木纖維剝離出來,會形成毛刺,我們能很快就看出來打磨的好不好。另外,用水打濕家具,再涂上粉筆灰,是為了便于觀察打磨的光滑度和平整度,在刮磨中凡是留有水跡的地方都是洼處,不順暢或有欠茬的,等水半干的時候經驗豐富的工匠就能看出來。然后再返工將打磨不到位的地方重新打磨,直到符合標準為止?!?

黃師傅正在進行最后的打磨驗收工作,用數十年的經驗檢驗家具是否做到位,是最嚴格的標準
打磨的驗收標準是非常嚴格的。家具打磨表面必須光滑、平整,尤其是榫卯結合處、對接拼縫處必須平整、無縫、干凈。所有打磨家具的表面不得出現橫砂,直角棱部位需要倒棱并且必須打磨圓滑。打磨過的家具產品必須光滑、平整,無疤、無搶茬。
就是這樣一道看似非常簡單的工序,花費的人力和物力都是很多人無法想象的。一件完美的藝術品,是所有細節的總和,是所有工匠的心血凝練。

區氏臻品打磨過的家具產品必須光滑、平整,無疤、無搶茬
在區氏臻品工廠的各個車間,還有眾多默默在各個崗位工作的工匠們,現代化、機械化的進程并沒有讓他們變成只會操控機器的工人,他們是幸存在機械文明所主導的社會必須被保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相信,作為還是以手工為主的產業,保持工匠之心,尊重工匠、尊崇手藝、傳承工匠精神,依舊是永不變的旋律。
匠說

一起工作的夫妻,丈夫做大件,妻子做小件
在工廠中,最令人關注的,就是匠人。
當我們在談論匠人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么?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薄对娊洝?。
“技藝,是人在宇宙中為自己找到的位置?!薄寺宓隆に固貏谒?。
“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術更重要,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術?!薄锷嚼x。
“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薄羁藦?。
……

女匠人不只在雕花、打磨崗位,她們照樣可以操作機械設備
我們談匠人,談“匠人精神”,談“匠人精神”的缺失與傳承。
這個時代,我們不缺有想法、“會做事”的工匠,缺的是踏實、“會好好做事”的一流工匠。一件產品、一個事情的完成,更多的是由看上去并不起眼、似乎沒有創新的環節組成。一流的匠人,會專注于每一個規定的工序和細節,反復練習,帶著新去做,幾十年如一日,最終做到極致。

工匠不是只是機械性的工作,探討、交流,專注卻又不斷創新才是工匠精神所在
區氏臻品的家具就是匠人精神發揮到極致的產物。很多人都感嘆區氏臻品的家具婉約俊秀、低調內斂,很好地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沉沉靜氣。而一切器物的氣韻均由匠人所賦予。區氏臻品兩位掌門“匠人”——董事長區勝春、總經理區錦澤,給人的感覺低調內斂、溫和謙遜,呈現的風雅就如同他們監制的家具一樣。

全神貫注刮磨的匠人
他們把這份“匠氣”,傳遞給了做家具的工匠們。在區氏臻品,有300多位匠人;在這些匠人中,有45%在區氏臻品工作已經超過10年;在這些匠人中,有不少是夫妻、是兄弟、甚至是一家三口。與工匠接觸會發現,他們和藹可親、好相處,并且非常有責任心;也會發現,為何區氏臻品35年來,在行業越來越缺乏熟手工匠的時候,依然能擁有并持續不斷地培養如此眾多優秀的工匠。

一起打磨的夫妻
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匠人,因為匠心——把自己做好的欲望,是根植于每個人內心深處的人性沖動。但是能用匠心精神感染身邊的人,將匠心精神傳遞下去,更難能可貴。

工匠正在對一件家具仔細上生漆。這道工序,讓紅木家具一下子有了溫潤的質感
走進區氏臻品工廠內部,我們首先了解那些各個崗位的工匠,了解他們為何夫妻一起,甚至讓孩子也從事紅木家具制造。當我們真正地去了解一位匠人精致的世界,會發現,到達那個極致之后,才是一個無比廣大的自在的世界。


雕刻,是一場靜心的修行
“獨裁者”
區氏臻品家具的用材,很大一部分是小葉紫檀。小葉紫檀的成材時間長,成材率又低(多十檀九空),價格十分昂貴(僅次于黃花梨),可謂寸料寸金。因此,小葉紫檀的開料格外講究,它無法“簡單粗暴”地通用其他硬木的機械開料,至今依然遵循著傳統的手工開料,這時候開料的工匠就顯得格外重要,他對木材材性的把握和運用,直接影響了小葉紫檀的出材率,進而影響到企業的生產成本。

小葉紫檀的開料格外講究,至今依然遵循著傳統的手工開料,這時候開料的工匠就顯得格外重要
見到胡金蘭之前,就已經從不少銷售顧問口中得知,區氏臻品有一位開料女師傅非常厲害,區氏臻品幾乎所有的小葉紫檀木材都由她開料。經她手開出的小葉紫檀方材,非常平整,沒有白皮,沒有空心,沒有裂縫,同一個部位大小幾乎相同,并且她還會根據不同木材的造型合理“彈線劃材”,做到物盡其用,絲毫不會隨意浪費一塊珍貴的材料。
帶著滿滿的好奇,筆者走進了開料車間,去認識這位神秘的“開料人”。
開料車間的“夫妻檔”

胡金蘭(左)與丈夫徐祥生分別進入區氏臻品已經有10年和20年的時間了, 他們常常一起探討開料上的一些問題
當在開料車間見到胡金蘭的時候,她正與另一位工匠在一臺開料機器旁邊討論著什么。得知我們正在探秘區氏臻品工廠時,她非常興奮,也非常開心地要帶著我們去看看區氏臻品儲藏的小葉紫檀木料。

區氏臻品倉庫里堆滿了小葉紫檀圓木
“這些,還有這些,都是我們董事長、總經理和我老公非常認真地從很多小葉紫檀木料中挑選出來的,非常漂亮?!焙鹛m指著倉庫里堆疊整齊的小葉紫檀木料跟我們說到。胡金蘭口中的老公——徐祥生 ,是開料車間的主管,1995年進入區氏臻品,已經做了20年。他對木材認識深刻,區氏臻品購買的大部分紅木木材,都經他把關審查,以確保真材實料?!拔沂歉瞎M來區氏臻品工作的,我比他晚進來10年,他教會我的開料?!焙鹛m笑道,“現在我們都已經把區氏臻品當成自己家了?!?/FONT>
耐心,才能開好料

開不同的料,帶鋸的鋸齒的大小、鋸齒的排列方式都是不一樣的。右邊開小葉紫檀木料的帶鋸鋸齒較為疏朗、鋸齒也平緩,因為要開得比較慢,此外鋸片也比較薄,可以切割得更精細;左邊開其他木料的,鋸齒會更緊密、更尖利,因為要開得比較快
看完倉庫,胡金蘭帶我們來到那臺她專屬的開料機器旁。這是一臺看似跟其他開料機器沒有什么區別的機器?!拔医o你們看一下怎么開料?!闭f著,她拿起一根還帶著白皮的小葉紫檀木料,開動了機器。神奇的,一根根小長方體、均勻的木料在她手中緩緩誕生,白皮沒有了、空心沒有了、結疤沒有了,表面又平又亮?!伴_紫檀料,一定要有耐心,心要靜,要慢慢地推鋸,才能開得平整,一木到底。木頭爛的、有白皮的一點都不能要,所以要特別細心?!焙鹛m說道。

開料車間堆疊整齊的、已經開好料的方材。材質除了小葉紫檀外,還有大紅酸枝、白酸枝,都會根據材料的不同堆放在相應區域
除了一顆“專注、細致”的“工匠之心”外,胡金蘭還擁有創新的專研精神。她給我們展示了她獨創的帶鋸,這是她用廢棄的鋼刀片先做出模具,再用模具在一整塊帶鋸上刮出專門適合切割小葉紫檀的鋸齒,用這個鋸開料會開得更穩更平,更省料。用心加創新,在不縮減原有板材厚度的情況下,胡金蘭能用同一根料,開出比別人更多片板材,這是獨門手藝?!伴_料要看料而做,做什么就用什么樣的料,大的家具就用大料,小的就用小料,做到物盡其用、不浪費,是對木材和大自然最大的尊重?!泵恳晃粚⒐ぷ髯龅綐O致的匠人,都透著哲學家的氣質,胡金蘭也不例外,這番話,是她10年工作的感悟。
對工作,樂在其中

只有熱愛,才能讓一個人數十年做同一樣工作而不厭煩,反而樂在其中
重復性的工作,是非常容易讓人感到枯燥乏味的,但胡金蘭樂在其中?!拔覀兝习迨欠浅S眯淖黾揖叩娜?,董事長區勝春只要不出差,每天都會來車間看兩遍,只要我們有做得不好的,當場就會指出,一定要做好為止。區董把做家具當做一種愛好,從來不要求數量,而是要求質量。我們工人都非常敬佩他,在他的影響下,都盡心盡力把家具做好。老板人好,我們的心情好,做的家具自然也就好?!焙鹛m笑言。
只有熱愛,才能讓一個人數十年做同一樣工作而不厭煩,反而樂在其中。在胡金蘭和她丈夫身上,我們看到了那份純粹的匠人精神,從車間深處,向外閃耀。
柳州:縫補生命的藝術
中國有句古話,叫“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這說的是一門古老的民間手藝———“鋦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再修復起來的技術。鋦補修復后的瓷器還可以耐受熱食的熱度而不開裂,而尤其令人驚詫的是如果破了,再用銅絲熔合起來就是盛湯水也不會漏。

鋦瓷是中國最古老的瓷器修復技藝,行當經歷了宋、元、明、清、民國、新中國六個朝代,在宋代的《清明上河圖》中就可見他們的身影,跨越了一千多年的歷程,影響了中國多少代人的生活。對于中國人來說,瓷器并不僅僅意味著器皿,還寄托著情感。如果珍視的瓷器被打碎,懷著“惜物聚福,勤儉持家”的傳統,就誕生了鋦瓷人這一古老的職業。
追求“殘缺美”

從廣西柳州三門江林場旁的小道拐上山,兩旁的草木已經吐綠,桃花在枝頭搖曳,鳥鳴深澗,煙雨蒙蒙。來到半山一小院,只見院子里散亂地堆放著一些石獸、石雕、瓦罐,幾枝修竹種在院里,清幽如許,頗有幾分禪意。這里就是曹慶勵的私人茶事工作室。

曹慶勵學過木雕,還做過老板,曾經營茶書院。一天他看到央視《鋦瓷無痕》的報道,于是結束了自己手頭上的生意,找到中國鋦藝第一人王振海學藝。他從桂林回到柳州,在三門江一塊租用的山地上,建起了自己的工作室,從事茶具器皿的制作和修復。從此,曹慶勵從“鋦瓷”中找到了生活的樂趣,盡管“鋦瓷”不能讓他維持生活。

沒有客人的時候,曹慶勵就在他的工作室里,換上棉布衣服,系上圍裙,拿起工具敲敲打打。在他的工作室里,擺滿了各種殘破的陶碗、茶杯、茶壺,都是等著他這雙妙手來修補、重新賦予生命的。工作室墻上掛著一幅書法:鋦活。這兩個字正是曹慶勵這項鮮為人知手藝的命名?!巴ǔN覀冋f的鋦,就是把破碎的器皿拼好,再用金剛鉆鉆孔,用鋦釘抓牢,使其恢復原樣和使用功能?!辈軕c勵說。

除了茶壺、茶杯,玉器、翡翠、瑪瑙等玩物,只要是破損了的,他都設法讓其歸于完整,仿佛重生一樣。修補完畢的紫砂壺和茶杯,杯子上的裂縫處布滿金色的鋦釘,光滑細致,流暢華美,雖殘缺但不失其美,亮晶晶的鋦釘讓瓷杯平添幾分韻味,呈現出一種“殘缺美”。
留住手藝,樂在其中


“‘鋦瓷’是一門細致的手工活”,曹慶勵介紹說,“如紫砂壺的壺壁比較薄,有的僅1毫米,鋦釘眼的深度要控制在壺壁的一半?!边@種精確到毫米的工作,完全靠個人的手感,用力稍欠,深度不夠,鋦得不結實;用力稍大,壺壁鉆透,茶水會滲出。


一些愛茶人如把心愛的紫砂壺不小心弄破了,他們最期待的是什么呢?曹慶勵認為是極力想修補復原,同時也是想修復一份對器物的感情,讓那些破碎的器皿重新歸于完整是成人之美的事情,他愿意去做。


另外,除了基本的修補,如何給這些獲得新生的器物賦予新的意義,則是更深的學問?!叭羰呛唵蔚匦迯?,那是匠活,修復了還有新的觀賞把玩價值,這才是藝術?!辈軕c勵說,每一只破損的物件到了手上,他都要仔細琢磨一番,如何進行巧妙修補,再創作。


現代社會里,許多傳統手藝都逐漸被人忘記,瀕臨失傳,其實這些傳統文化里有著很深的人生智慧。古人崇尚格物致知,認為只有接觸了事物,才能獲得真知,例如鋦瓷就是一個格物致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能夠不斷獲得感悟,每一次成功修復破損的物件,就像是自我修行的一次圓滿,內心頓時充滿了難以名狀的喜悅,“鋦,其表為修復之藝術,其內乃圓容之人生?!?/FONT>


頂戴花翎棲帽架
在古代,朝冠制度極為嚴格,除了帽子有不同等級與款式的區別外,就連帽架都不能隨意擺放。官帽架作為當時官宦人家的必備之物,也能反映出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真實現象。
——題記

今天要介紹的這類物件,很像現在家里的迷你臺燈樣式,那時候官宦士紳家中都有的器物,在平民百姓家里卻是沒有的,就是掘地三尺也找不到。這類傳世器物多為清順治末,康熙初期開始制作,且均為官做,與身份地位的象征官帽有著緊密聯系——官帽架。
衣冠之國,官帽為上
古代,帽子只能為男性所用。并且在官場,帽子還有不同等級與款式的區別,用以區別此人的身份和地位。從隋唐到明清,對帽子規制最嚴格的朝代,首當其沖是清代,清代歷代的朝冠為禮帽。只要是在朝為官,不論軍士、差役,不論當朝一品還是九品芝麻官,只要是在辦公事,就要佩戴?;实劬透挥谜f了,帽子是必備的,各式各樣的帽子,數都數不過來。
既然象征身份地位的帽子如此重要,又因為官帽都帶有花翎,稍不留意便會被壓壞變形,輕者影響官儀,遭人輕慢,重者有傷國體,會遭到禮部官員的糾儀或遭到其他官員的彈劾,受到皇帝的申飭,最嚴重的還可能會掉腦袋。所以官員們無不想盡辦法以妥善置放頂戴花翎,隨著官員們的重視,官帽架也隨之應運而生。

盛世之美,官家必備
官帽架一般置放在正廳的香案上,如果來客見客廳的帽架上有主人的帽子(頂戴花翎),才可登門拜訪,如果帽架上沒有主人的帽子,就說明主人現在有事,不便會見。因此,官帽架就成了反映當時社會等級與交往禮儀制度的標志。每個朝代的冠式、冠制都有不同,官帽架的款式、色彩、質地根據權力與地位的大小或高低各有不同,并且有嚴格的等級規定,形成一種科層官僚秩序,成為階級權力劃分的標識。
清代宮廷內有各式各樣的官帽架,有瓷、木、竹、漆、玉質等。清代早期,官帽架多呈球狀,嘉慶時期用瓷官帽筒代替官帽架,這種官帽架呈圓柱形,很像常見的筆筒,只是比筆筒要高些。筆筒形官帽架自嘉慶時開始流行,并且一直延續到清末。那時的瓷都景德鎮御窯廠每年都要制作官帽架,進貢入宮。當時景德鎮御窯廠生產的大部分帽架,均為瓷制,其裝飾手法,多種多樣,有青花、粉彩、琺瑯彩、斗彩、仿生釉色,結合開光、鏤空雕刻,浮雕等技法來制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中還有極為精致的牙雕官帽架,但最多見的還是木制的。有的官帽架為可折便攜式,是由兩等片仿古幣(貨布)的楠木板相插而成,上雕篆書為飾,構思巧妙。相同式樣的官帽架還有紫檀、樟木制的,傳世寶物不少。








嵊州:翠竹之外有乾坤
古有絲竹之音,宮角不絕,悠揚著亙古的靈光。打起竹板調侃說唱的,是庶民的生活物語。剛直不阿、虛懷若谷,文人墨客以竹喻節操,隨竹筏云游山水,悠哉游哉……
文化的根基,竹之于生活日用比起其它選材的日用器具,更易產生審美意象的共鳴。竹匠們在長年累月的重復制作過程中,為實現其完美實用功能的無心之作——那些經久耐用的竹編的“實用美”是為大美。

幾千年累積下來的竹編匠人的智慧,反映在獨特而又美麗的紋樣中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竹編是我國傳統的民間手工藝術品,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期的良渚文化遺物中,就已經出現了竹編器具,它以竹子為原料,用竹條篾片編成各種生活用具和觀賞陳設品。
幾千年來,隨著竹編技藝的不斷提高和原料的便利獲取,民間廣泛流傳著使用竹編制品的生活傳統,曾一度讓人們達到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清雅境界。
20世紀50年代以后,竹編工藝開始名正言順地歸到工藝美術行業,進入了藝術的殿堂。技藝高超的竹編工藝人也大量涌現,1990年以后,浙江嵊州,四川省青神縣和渠縣先后被評為“中國竹編之鄉”。進入21世紀后,竹編工藝漸漸失去市場競爭力出現滑坡,然而,也有不少竹編工藝人仍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新的藝術,新的作品在緩緩冒尖。2008年6月7日,竹編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 竹編髤朱漆嵌螺鈿人物故事香盒


清 竹編嵌螺鈿人物方盒


清 竹編雕花紋文房盒


難能可貴的堅持
浙江人羅四清在2003年于浙江信陽新縣千斤鄉開了個竹編工藝廠子,當時整個河南省做竹編工藝的廠子也就僅此一家,十多年來,廠子生產的竹編制品大都以出口為主。
一件竹制手工藝品,從最初的選材、批篾到最后的做口、收口,有些客戶還要額外要求上漆,總共大約有十道工序,基本上做到全手工制作,所有的活全體現在手上。

一件竹制手工藝品大約有十道工序,所有的活全體現在手上
葉紀錄是廠子里的一個老員工了,整日與竹子打交道,老葉的手上布滿了老繭,這可能是絕大部分傳統手工藝者所固有的印記,繭子越厚,說明對這門手工藝的精熟程度越深。
一個三間屋大小的房間,是葉紀錄負責的這道工序的專門作坊,靠著四壁的地方用一排排架子搭起來的橫木上懸掛著勻好的竹篾,厚薄均勻,長度相近,很自然的垂在地上,有種披散著的少女的長發的韻味。
一條很有年代感的長條凳上插著兩刃刀片,中間留一個幾毫米的小縫隙,一把沒有勻過的竹篾均勻的鋪在條凳的另一邊,老葉熟練的把一條竹篾從縫隙里插入,兩個手指捏著拉出來一點,隨著“刷”的響聲,已經拉出一臂長,手緩過來拽著刀縫處,重新拉扯,三四把過后,一條三米左右的竹篾便勻好了。

干活的地方雖小,心卻大,每一件竹編工藝品都是傳承手藝的載體
細細的竹篾,有些上面還帶著毛刺,老葉就這么光著手拉扯著,沒有任何防護措施,老葉笑著說,自己手上的老繭就是保護層,毛刺傷不到自己,“戴手套干活不利索?!睆睦先~這個“作坊”里出來的竹篾是用來編制成品用的,在羅四清這個廠子里,幾乎所有的竹制品的捆扎都是用竹篾,不會用鐵絲或者釘子之類的做輔助工具。
王德和也是廠子里的老員工了,手藝是沒的說,戴著一副眼鏡,左手指之間夾著一支煙,一盞茶的功夫,一個竹簍子的收尾工作已經結束,房子門口檐下堆著一二十個款式、大小一樣的竹簍子,這是王德和的工件,工資的多少就是從這些工件的質量和數量中來的,在王德和看來,這一件件小小的工藝品,卻是自己吃飯的家伙事兒。

一件小小的竹編工藝品,卻是他吃飯的家伙事兒
據羅四清介紹,平時廠子有30來個工人,每天愿意做多少大都比較自主,因為工資是計件的,這些人大都是上了點年紀,稍微有點基礎的手巧之人,“現在年輕人沒人愿意干這個了,掙的少還沒有什么地位?!碧崞鹬窬幑に嚨臄啻?,羅四清也稍顯無奈。
傳統手工藝與其說是收徒授藝,不如說是一種工匠精神的血脈傳承,羅四清、葉紀錄等老一輩作為竹編工藝的一代傳承者的任務已經完成,但授藝卻遇到了無人繼承的境況,現代流水線生產的工藝品越來越多,這樣更加凸顯了傳統手工藝的可貴。
觀紋選器
市場上兩件造型相似的紅木家具,僅一些細微的差距,藝術性就相差甚遠,價格就可相差幾倍到幾十倍。那么,我們從傳統工藝的角度,該如何正確的挑選形韻兼備、極具藝術價值的古典家具呢?影響一件家具藝術收藏價值高低的因素非常多,我們僅從最容易看到的木材紋理為各位藏家玩友說一二。
木紋遵循由下向上的自然生長原則
腿部的紋理非常重要,它接近于地面的部分,應該是接近于樹根的部分,越往上走應該是接近于樹尖的部分,那么它在腿足上紋理的呈現,生長紋是向上的。經典的紅木家具講究以紋塑形,以地面為載體,遵循植物從地下向地上生長的自然規律。

△
背板從底部木紋就直接向上,有一種蓬勃的生命力(來源:區氏臻品工廠實拍)

△
腿足上紋理的呈現,生長紋是向上的(來源:區氏臻品工廠實拍)

△
這個椅子木紋向下。一件家具除非因為材質有部分缺陷,比如底部有節子需要去掉導致腿足底部不過尺寸,需要把向上部分當做底部,一般腿足的木紋都遵循木紋從下到上的規律。(來源:網絡)
光素靠背板的橢圓形木紋完整且位置適中
經典的紅木家具,講究木紋的自然變化規律,這不僅是一種視覺裝飾,更是一種生命力量的象征。所以紅木椅類是光素靠背板的時候,要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木紋體現。如果背板一個完整的木紋被切掉一部分,圖案殘缺或者偏差過大,都將大大影響家具的藝術性。并且靠背板的面板紋理走向要順勢而上,如果木材紋理方向向下,就變成了行業內稱的“倒栽蔥”。

△
光素靠背板的橢圓形木紋完整且位置適中(來源:區氏臻品工廠實拍)

△
光素靠背板要有一個比較完整的木紋體現且木紋向上(來源:區氏臻品工廠實拍)

△
該背板文理方向向下,這種情況在區氏臻品的開料間是不被允許的(來源:網絡)
紋理視覺中心與鑲板紋理視覺位置融合
由于紅木家具的鑲板多為柜門板、柜旁板、座面板、桌案面心板、屏心板等寬面構件,而像紫檀、黃花梨等大部分紅木材質大徑級的原木少得可憐,所以大多數家具的寬面構件均是由多塊板料拼合而成,如果紋理走向無序將直接影響家具外觀的優美。
紅木家具中各鑲板的用材當以具有優美曲線紋理的心材部分為最佳,但是要注意心材紋理變化規律所形成的視覺中心與鑲板紋理的視覺中心位置融合。若鑲板為獨板則非常容易分辨,若鑲板為多塊心板拼接而成時,則要注意板與板之間紋理的對接及拼版完成以后整塊鑲板紋理變化的視覺中心位置。


△
區氏臻品非常注重木紋走向的一致性及組合部件紋理走向的流暢性。以壓藤椅為例,在開料之時就會一一標注好同一塊方材開出的兩塊料,在壓邊的時候木紋要一一對應上才算完美(來源:區氏臻品工廠實拍)
同材同部,依紋定位,對稱排序
同材同部指的是一組拼板中,最理想的選材是來自同一材質、同一原木,甚至是同一原木的同一部位,但是事實上很難實現這種材料選擇,所以只要是同一原木中徑切板與徑切板,弦切版與弦切版搭配即可?!耙兰y定位”是指根據板材橫切端面的紋理走向來排定拼板之間的位置,弦切板應該一正一反放置,徑切板應該是面向髓心的一端相結合,面向邊材的一端相結合。對稱排序是按照對稱原則,以最接近髓心的對稱性弦切板為中心,逐一對稱排列同一厚度的對稱性的弦切板或者是按照對稱原則,以最接近髓心的對稱性弦切板(不通過髓心)為中心,逐一對稱排列同一厚度的對稱性的徑切板,但兩板寬度不應一般大。

△
為了保證一套家具的木紋協調性,區氏臻品會在開料之時就把同一塊心材開出的料一一標注好同樣的編碼,以便盡可能給紅木家具愛好者呈現出一整套完美的藝術品(來源:區氏臻品工廠實拍)
木紋自然地變化規律,不僅是一種視覺的裝飾性語言,更重要的是一種生命力量的象征。經典的明式硬木家具造型,無論是構件自身造型還是整體造型都體現了這一點,做到了型紋相依的境界:以“型”順“紋”的同時以“紋”來理“型”。我相信萬物皆有靈性,而且也相信一切生命最初的起源可能來自于某一相同的東西,樹木與人自然也不例外。明式硬木家具造型是自然之道與人文之道的共同體,二者的融合并不是一種偶然,而是一種必然,因為它們所表達的是一種生命的秩序。明式硬木家具造型的美與不美,就在于這種生命秩序的“和”與“不和”。紋與型的融合則是實現“和”的最基本的前提,這也是為何木紋可以決定一件家具的藝術性的一大原因。

△
區氏臻品生產的《瓜棱腳大小頭柜》,其對開門的兩塊面板花紋都是對稱的,品相好,非常漂亮
香球高掛說唐詩
“鐵檠移燈背,銀囊帶火懸。深藏曉蘭焰,暗貯宿香煙?!薄拙右住肚鄽謳ざ崱?——題記

△
唐 鏤空花雕鳳穿牡丹銀香囊
據《西京雜志》記載,早在漢代,“香球”這種奇巧的香器就被發明出來,其外觀為銀或銅的小圓球,球殼上布滿鏤空花紋,以便香氣散出;內部的構造則巧妙地利用重力原理,在球體內裝置兩個可以轉動的同心圓環,環內再配備一個以軸承與圓環相連的小圓缽。在小圓缽中盛放上點燃的炭墼、香丸以后,無論圓球怎樣轉動,小圓缽在重力作用下,都會帶動機環與它一起轉動調整,始終保持水平方向的平衡,不會傾翻。


△
唐 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如此構造的圓球,即使放在被子之下,偶然被碰到,球殼內的圓缽也能保持水平平衡,不會發生燃炭傾灑出來的事故。所以,從漢代最初發明出來,一直到明清時代,這種香器的最重要用途之一就是放置在被褥之間,在漫漫長夜當中讓溫暖的被臥之內氣息芳芬怡人。說起來,傳統生活真是有著令我們今人鞭長莫及的優雅。此般散香圓球還被被稱作“臥褥香爐”、“被中香爐”,宋人貼切地呼為“滾球”,此外,自唐至清,最常見的叫法則是“香球”。
香球因造型精致,攜帶方便,故而常被置于書房、臥帳之中,亦有隨身佩戴者。當你欣賞一首中唐或晚唐的詩作時,不妨試著想象一下:當初,很可能是在一只銀質鏤花、裊裊吐散煙縷的玲瓏圓球的俯臨之下,這首詩被構思出來,錄寫在箋上。

△
明代以前 鏤空花鳥銀香球
中晚唐時的文人喜歡在書房一類居室空間內懸掛金屬香球,燃香其中,熏馥自己置身的生活場所,這是很容易忽略的細節,但也是頗為迷人的細節。
香球裝上長鏈,吊掛在帳內或房中。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兩枚珍貴的唐代銀香球實物,便是帶有銀掛鏈。不過,地宮內留有當時人所作的“衣物帳”,也就是入藏物品的清單,其中把它們標為“香囊”,這讓我們得知,唐人竟然習慣于把金屬香球稱為“香囊”。

△
明晚期 金庨鏤空鳳紋香囊,藏品為雞心形,中空。俇邊并飾以錦紋,主體飾鏤空暈鳳紋。形制規整,庨作精美。
于是,一些牽涉到“香囊”的詩句便變得容易理解了。如白居易《青氈帳二十韻》中詠道:“鐵檠移燈背,銀囊帶火懸。深藏曉蘭焰,暗貯宿香煙?!痹谇宄般y囊”即“銀香囊”也就是銀香球之后,我們才能明白何以會“帶火懸”并“暗貯宿香煙”。原來,這位大詩人冬天住到蒙古包式的圓頂青氈帳內避寒,不僅將一應家具陳設齊備,還把一只銀香球吊掛在帳頂下,其內燃炭爇香,于是球體的鏤花紋中隱隱透出炭火的一點紅光,并且不斷散逸香縷。

△
清 銀制鏤空香囊
另一位詩人元稹的《友封體》一詩描寫夏日閑居生活,則是:“雨送浮涼夏簟清,小樓腰褥怕單輕。微風暗度香囊轉,朧月斜穿隔子明?!睆闹锌芍?,作者所住的避暑小樓上也掛有香球,微風悄悄吹入,懸垂半空中的玲瓏球體竟然會隨著風力輕輕轉動。

△
清 銀制纏枝花鳥紋香囊,銀質,球形,上有掛鏈條,外殼皆自中部分為兩半,一側用活軸連接,另一側上下緣分別裝有小鉤和鈕,中有子母口,兩半可開合、扣緊。內藏兩個同心圓組成的平衡環形活軸,鉚接香盂于其中。其通體鏤空技術精湛無比,可謂匠心獨運,巧奪天工。
此外,呂溫《上官昭容書樓歌》一詩想象女詩人上官婉兒書樓的景象,也提到“香囊盛煙繡結絡”,可見,大致從中唐開始,在書房里懸掛一只金屬香球,終日噴香裊裊,是士大夫階層當中非常流行的風氣。更有意思的是,胡杲《七老會詩》一詩講述一群高壽老人的文會雅集,具體場景也是“香囊高掛任氤氳”,這說明,那時,在文人們的社交場合也流行吊掛香球,讓它們在高處靜靜散放芬縷,一場風雅聚會因之而芳息盈漾。

△
清中期 象牙透雕山水香囊,采用鏤雕工藝,多層染色,有赭黃、青綠等,雕山水人家題材,屋舍、翠竹、松石等細節表現均精致俱全。香囊內部有原裝的織錦。整體牙黃自然,染色及鏤雕工藝具有典型的清代宮廷造辦處特征。
然而這一風氣入宋以后就中斷了。宋代文人極其注重品香,所以一定使用香爐,這樣才可以控制焚香的過程,保證香息的品質,應該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們才淘汰了書房內吊掛香球的做法。因此,在一只吐散煙麝的香球無聲陪伴之下,苦心于詩思,把吟得的佳句書寫下來,整理成章,是唯屬唐代詩人的創作場景。
Vivien:傳統家具新演繹
現如今的社會發展,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致使消費者在做出選擇時很難靜下心來傾聽自己內心的需求。
在通過與大量的客戶接觸時不難發現,中國消費者在面對居家環境的設計時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在空間營造主人內心的生活態度。

中國人更多的是感受“讀書有時,做夢有時”的獨處時光;而一方古典家具營造的書房,能滿足這份雅致的需求(區氏臻品展廳實景)
當然,生活態度在這里指的是能夠懂得放松、放空、放慢、放下的生活家,他們并不在乎“中國欲望榜”上誰是今天的贏家,更多的是感受“讀書有時,做夢有時”的獨處時光。


方正、圓潤、流動、靜止、玩味、穩重,這一系列的詞語都可以在紅木家具中尋找到千絲萬縷的聯系(區氏臻品展廳實景)
面對這一類的高品位生活家,中式家具成為他們桃花源不可或缺的元素。方正、圓潤、流動、靜止、玩味、穩重,這一系列的詞語都可以在紅木家具中尋找到千絲萬縷的聯系。
中式家具在搭配上不僅可以突破傳統的固定組合,更多時候根據空間的需求一物多用。因為質感和色彩是紅木家具保證在同一基調的最大優勢,因此在后期的效果中從不會擔心色彩過于雜亂無章,但與此同時,如何避免沉悶的陳列和裝飾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中式風格的熱愛,有人追求竹林深處的雅致情懷,追求靜無止境。這類生活家對于紅木家具的陳列極為講究,好似泡一杯好茶,滴滴飄香(區氏臻品展廳實景)
在我們的客戶中,針對中式風格的熱愛分為兩大派:
一種好似袁和平《臥虎藏龍》中竹林深處的雅致情懷,他們追求靜無止境。這類生活家對于紅木家具的陳列極為講究,好似泡一杯好茶,滴滴飄香。
在硬裝上面拒絕鋪張浪費,過于花俏,線條多為干練清爽,在軟裝陳設上多采用亞麻或棉質面料做陪襯,花紋更是追溯老祖宗的傳統花樣,米色咖色以及其他輔助色彩變能夠極好的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搭配主人自己多年收藏的奇珍異寶,整個空間仿佛訴說著歷史的變遷。

中式紅木家具因中式紅木家具的尺寸較大,實木質感潤澤,采用適當的軟裝,不僅舒適度五星好評,也打破了嚴肅的氛圍(區氏臻品展廳實景)
另一種則是完全打破了紅木家具的高冷軀殼,用獨到的手法將現代家具,甚至是西方家具搭配,做出不一樣的中國風。
同樣,因中式紅木家具的尺寸較大,實木質感潤澤,挑選一款上好的壁紙,通過空間光線的變化,明暗交匯,便能將細節放大到最理想化。
中國紅,祖母綠,藏青藍,這些高純度的顏色是設計師和客戶的最愛,將五顏六色的抱枕隨意的丟在客廳里,不僅舒適度五星好評,也打破了嚴肅的氛圍。

大道至簡,明式家具的簡練素雅,與現代家居環境更相得益彰(區氏臻品展廳實景)
燈具作為紅木家具的好伙伴,在裝扮的時候尤為重要,光線柔和就能夠體現出紅木家具的自身價值,手工的線條如同流水一般流暢,就算同西方家具混搭使用也不會黯然失色。
很多人希望通過自己的鑒賞做出混搭的風格,需要提醒的是只要注意不同風格的家具使用比例就能夠的恰到好處的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用心去感受紅木家具精雕細刻的美,倒不如用身體去感受紅木家具帶來的全新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