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結構之美

榫卯結構隱藏在家具內部,卻沒能隱藏住它的美。作為一種極具力學美的連接件,榫卯通過順紋出榫、斜面接合、榫卯互吃、構件相錯等做法,合理地將承受的力化解,家具越用反而越堅固,著名古典家具修復專家王秀林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親自制作的、以榫卯結構連接的凳子從十幾米的樓層拋下,凳子只磕了個角,其他完好無損,可見榫卯結構的抗震、解力性能之好。
榫卯工藝因為不上膠,不打釘,非常易拆裝。如一件官帽椅,區氏臻品熟練的工匠,可以只用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將其完全拆開或者重新組裝起來。
紅木家具的榫卯結構多種多樣,本期《臻品薈》通過實拍部分區氏臻品親做的榫卯構件,讓讀者更近距離地感受榫卯結構之美。






抱肩榫


抱肩榫一般用于有束腰的家具中,用于腿足與面板、腿足與束腰、腿足與腿足之間的連接。腿足的上端,做出兩個相互垂直但不連接的半榫頭,在與束腰相接的部位,做出45度角的斜肩,并鑿三角形榫眼,以便與牙條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斜尖上還留做上小下大、斷面為半個銀錠形的“掛銷”,與開在牙條背面的槽口套掛。
掛肩榫


掛肩榫是一種酷似抱肩榫的結構,從外表看,它和抱肩榫的位置、形式完全相同,其中除保留抱肩榫的結構外,又在榫頭的兩個外面的下部各做一豎掛銷,掛銷的外面要比里面寬,在牙板內側,也要做出與掛銷大小形狀相同的通槽,組裝時,將牙板的通槽對準掛銷按下去,使腿和牙板斜肩合嚴。
格肩榫


格肩榫是一橫材與豎材的結合,是在橫材兩端做出榫頭,在榫頭的外側做出45度等邊三角形斜肩,三角形斜肩緊貼榫頭,在豎材上鑿出榫窩,并在外側開出與榫頭三角形斜肩相等的豁口,正好與榫頭上的斜肩拍合。
楔釘榫


楔釘榫多用于圈椅的弧形椅圈。為了使接口堅實牢固,要把兩個圓材的一頭各做出長度相等的半圓,在半圓外的頂端做出榫舌,再把兩個半圓平面的后部與橫切面相交的轉角處開出與半圓平面齊平的橫槽,然后把兩材依平面對插,使兩材上下左右都不能活動,但卻能向相反的方向拉開,于是,又在兩材合縫處開一方孔,將一方形木楔釘進去,使接口處既不會左右晃動,又不會向兩邊拉出,達到了堅實牢固的目的。
生漆工藝:傳統工藝最后的堅持

就像食物越天然越少加工就越健康環保越美味一樣,紅木家具最后一道工序上漆或打蠟,使用的漆、蠟越天然,家具就越綠色環保。近年來,越來越多企業選擇使用一些透明漆,這些漆雖然大多數也健康環保,工藝更是方便簡單,但是這樣生產出來的紅木家具,總覺得缺少一股溫雅的韻味,少了一份讓人細細把玩的魔力。
而區氏臻品卻堅持使用最天然的生漆、最傳統的生漆工藝來完成紅木家具最后一道工序。傳統的生漆工藝看似古老落伍,但是縱觀從明清時代流傳至今保存完好、甚至越發溫潤光滑的古典家具,就不得不感慨古人留給我們的老工藝是如此偉大。為了讓讀者更了解家具中古老的工藝,本期《臻品薈》帶您走入生漆工藝的世界。

上了生漆后的紫檀工藝品
生漆:大自然的回饋
生漆,亦稱大漆和國漆,是從漆樹上采集到的神奇液體,它具有耐酸堿、耐高溫、耐有機溶劑、耐磨、耐油污、天然環保等特點。漆樹主要生長于中國甘肅南部至山東一線地區,其中以陜西、湖北、貴州、四川、云南五省最多,這些地區的環境非常適于漆樹的成長,區氏臻品使用的生漆就來自于陜西漢中和安康。
陳復林,陜西安康人,區氏臻品的生漆供應商。作為一個曾經的漆農,他為我們一一道來生漆的采集過程:“每年夏至至白露,是我們漆農上山采漆的時間。早上5點我們帶著漆籃、蚌殼上山,找到合適采集的漆樹,麻利迅速地割口、脫毛殼、安枧(用蚌殼插在割口下方三公分裝漆),這個過程一般不超過5分鐘。當割開漆樹十分鐘之后,漆從割破的樹皮中慢慢滲出來,流量非常少,我們常常一個早上要走幾十里山路,找尋可割漆的漆樹,到了下午收漆,最好的時候,一天也不過能收到1.5公斤生漆,一般也就1.2公斤左右。而且一棵漆樹,割過一刀后要隔10—15天才能割第二刀,過于頻繁割漆,一個是漆樹不容易緩過來,另一個是生漆中酚的含量也會降低,漆的質量下降。通常一年下來,漢中的漆樹一共可以割5刀左右,安康因為雨水更充足,生長快,一年可以割上7刀左右?!痹谂c陳復林的交談中,足見生漆的產量之低和價值之珍貴。

好生漆為谷黃色,而且生漆靜置一段時間,會自動分上中下三層,最上層為黑油面,中層為黃色,底層為粉色
“我們供給區氏臻品的是漆農采集到的最好的生漆。秋冬季節,給區氏臻品的是漢中產的生漆,因為秋冬天氣干燥,漢中生漆亮度好、漆酸香味濃、干燥快;春夏季節因為濕度高,則用安康產的生漆,其漆酚含量高,酸香味淡、光亮度好、干燥慢,穩定?!标悘土盅a充。

好生漆為谷黃色
怎樣檢測生漆是純天然還是化學加工過的?對生漆深有研究的區氏臻品總經理區錦澤也給我們提供了簡單易操作的檢驗方法:一看二聞三煎四試???,就是看生漆色澤,好生漆為谷黃色,而且生漆靜置一段時間,會自動分上中下三層,最上層為黑油面,中層為黃色,底層為粉色;好生漆中有大量的如米星一般的小白點(為漆酶),加工過的沒有。聞,就是聞味道,生漆有酸香味,一般酚含量65%以上的生漆味道很濃,加工后的生漆沒有酸香味。煎,是將生漆放入煎盤上稱夠10g,用酒精燈將生漆加熱,好生漆先起大泡再起小泡,煎至煙清泡散,漆不粘盤,加工過的生漆只起小泡,不散泡,漆粘盤。試,是將生漆涂至日光燈管干燥后,用手指甲刮不掉,亮度好的是好漆,加工過的生漆一刮就掉。區氏臻品采用的生漆,就是通過這樣層層標準檢測后,在源頭就把好質量關。
生漆工藝:工匠的修心之藝
有了好生漆,區氏臻品當然要配上最優秀的工匠,采用最好的工藝,才不枉生漆的稀少珍貴。區氏臻品早年為了做好生漆工藝,可謂走遍了大江南北,遍尋民間工匠藝人探討生漆工藝,還大量收集與生漆工藝有關的書籍和以生漆工藝制作的古家具,通過多年潛心研究,終于掌握這項古老卻經典傳世的技藝,讓紅木家具散發傳世之美。

刮灰上漆

用髹漆工具不斷打磨擦拭后的家具光澤度和細膩度都會比沒有打磨擦拭過的好很多
像區氏臻品采用生漆技藝做出一件工藝品或家具,從設計、底胎制作、制漆裝飾,要經歷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少則3個月多則好幾年。僅進行生漆底胎制作這一項就要經過封固、底灰、裱布、刮灰、水磨等十幾道工序,還要經歷髹漆、打磨、推光等近三十道工序,才能制作好一面能用來裝飾的面板,再采用研磨彩繪、堆漆、彰髹(變涂)、描繪、鑲嵌等系列技藝進行裝飾。這些工藝用時漫長,也是考驗工匠技藝和耐心的階段。一件漆藝作品的成功可以說是天成一半,人成一半,生漆對溫度、濕度極度挑剔,只有經驗豐富的漆藝師才能在“剛剛好”的時候決定這一道工序是否完成。

區氏臻品工匠正在髹漆

區氏臻品的漆房,嚴格控制溫濕度和光度
通常,髹漆工藝適用于紫檀、酸枝等油性高的材質,并且需要在溫度20-40℃,相對濕度在75%以上條件下才能干燥成膜。上漆對家具打磨精細度更是一道嚴格的檢驗,如果家具打磨不光滑、木眼沒有填平、有毛刺等瑕疵都將在上漆后暴露無遺。而區氏臻品嚴格遵守上漆的傳統工藝,除了控制好溫度和濕度,在打磨上漆環節,更是將經過打磨的家具,在上漆前和上漆的過程中用不同型號的砂紙以及鋼絲棉再次進行精細打磨,將家具表面打磨光潔,保證無工具痕跡、油污、膠跡等,之后還仔細清除研磨木粉,以利于漆料向木材組織內滲入,防止木紋變黑而形成污穢涂飾。這個過程一般都需要經過6-9道不等的“上漆、打磨,再上漆、打磨”工序,要做到木材紋理自然而絢麗,且家具表面平整光潔,色澤溫潤晶瑩才算合格。經過這樣的生漆工藝,區氏臻品生產的紅木家具色澤光鮮、木韻溫潤、高雅大方,并且經久耐用,越磨越亮,確保了紅木家具的上乘品質。
“以前我們采漆的時候,通常都是讓漆樹休息一兩年再割,現在可以讓它們休息五年了,我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好事是漆樹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護,壞處是這也證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紅木家具企業使用方便的化學漆,生漆的需求量才沒有那么高,中國傳統的生漆工藝正在逐漸沒落,這是非常讓人心痛的事情?!边@種擔憂是像陳復林這些從事古老行業的手藝人的擔憂,但是,我們也慶幸,還有像區氏臻品這樣勿忘初心、做最后堅持的品牌,用實際行動捍衛傳統工藝的傳承,也希望這樣的紅木家具企業越來越多。
區根榮:善于思、精于變

《易經》中有這樣一句話:“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痹谑虑榘l展到極點的時候,往往需要一些變化來求得通達。今天,在很多人看來,區氏家具無論是制作工藝還是藝術造詣上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然而這些成就,在“區廠”區根榮眼中,還不夠。他是這么說的:“到今天,紅木家具還有很多優點特色沒有被人發現。所以我們更不能就此滿足,現在或者未來,在設計上、在制造上要多去思考,有所變化,真正將紅木家具獨特的氣質與魅力完美展現?!?BR>稍微改變,紅木家具更美

區根榮與區氏臻品總經理區錦澤以及同事們在沙溪店開業典禮上合影
區根榮,區氏臻品資歷最老的員工之一,現為廠長和設計師。過去的28年來,他與區氏臻品一同經歷了創業的艱辛,也享受過快速發展的喜悅,慢慢成長為經驗豐富、能夠獨當一面的“左右手”。在區氏臻品的飛躍發展中,區根榮所帶領的團隊功不可沒。
“紅木家具也要與時俱進,不能一成不變。哪怕你在一個小細節上做改動,比如雕刻、榫卯、鑲嵌等,都會給整款家具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了,這些改動不能亂來,要有依有據?!眳^根榮繼續說道,“現代人對于家居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比較傳統古老的東西要不要用,還是擇優選用,以及家具舒適感等種種問題,這些都需要老板、設計師共同去研究討論?!?/FONT>
其實,現在也有很多的紅木人奔走相告,希望紅木家具能夠創新,能夠更時尚些。如果只是一味地復制、仿造明清家具,那么在市場上流通的就只是仿品。但是,如果設計師們能夠積極思變求新,做出與眾不同的家具,相信將會有更多產品成為臻品、藏品,“問題是,真正做起來的企業、設計師不多?!?/FONT>
從傳統手工制作工藝,到現代化機械設備,區根榮一路在學習,也一路在創新。他說,能夠把紅木家具做好,得到客戶的肯定,就已經很滿足了。
紅木家具的思慮

區根榮在俯首畫圖
在區氏臻品,區根榮還有一個身份就是,設計師。對紅木家具的深切認識,對傳統工藝及技法的靈巧運用,讓他在紅木世界中更加得心應手。由他與區氏臻品董事長區勝春參與設計及監制的區氏家具,包括《小葉紫檀嵌百寶花卉九扇地座屏》、《小葉紫檀云蝠紋套裝》、《檀香紫檀嵌百寶牡丹圖寶座》等作品也在各大展會及評選中屢獲好評。
現在,他關注的話題更多的是家具設計。
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持續發酵,發展到現在,紅木家具成為家居行業當之無愧的焦點。而與此同時,紅木家具的革新也引發業界的高度重視,如何使紅木家具融入現代家居,如何做出特色。他坦言,實際上很多的家具并沒有在風格上做更多地突破,而是在對形制及裝飾工藝上有了些創新。比如區氏臻品就在裝飾上進行了嘗試,把百寶嵌工藝發揮到了極致。這種以象牙、碧玉、青光石、珊瑚等百寶玉石鑲嵌于家具的工藝,使本就精巧的區氏家具更具藝術美感。

區根榮設計的曲線型構件,是眾多家具部件的樣板
“受當時社會影響,明清家具講究地位與尊嚴,但放在今天,可能就不太適用?,F代人更加強調的是舒適、氣派與實用。所以我在設計家具的時候也會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保留紅木家具的高雅神韻基礎上,在線條、比例上做些小改動,如官帽椅的搭腦線條、圈椅的扶手線條、桌案的腿足比例等等。這些都是會留下真實的痕跡,如果你仔細看我們的產品,還是可以看出來的?!彼f。
另外的問題是,紅木家具創新不盡如人意?,F在市場上很多家具只是簡單的元素堆積,沒有更多地去考慮是否合適這樣的問題?!艾F在市場競爭就已經這么激烈,如果企業還不變,產品還不變的話,原本建立的優勢很快就會消失?!比缃裨趨^根榮看來,做好創新研發,減少耗損和誤差,生產出最優產品則是他和他的團隊必須要不斷攻破的難關。
善于思、精于變,是紅木家具長遠發展的根本,亦是區根榮為之努力的東西。
藤編軟屜的柔與韌

軟屜,指家具中凳面、椅面,榻面等采用藤篾編成的面子,是既美觀又實用的家具構件形式。晉代史作家常璩在其所著《華陽國志》記載:“三國時,蜀有漢原工匠馬氏,以山藤泡而亮之,細雨密繞之為成形,以土法熏蒸色呈金黃,形似龍榻。初為自娛之用,后鄰人知之,認為巧,紛紛錢幣貸之,隨入市為業”。由此推斷,在我國,藤編起源至今最少已千年。軟屜隨著家具的發展到明清時期達到頂峰,明清家具軟屜工藝細如絲織,緊密堅實,有的還穿織成各種花紋,可用百年而不壞。
軟屜透氣松軟,可以緩解疲勞,對人體有很大好處,這也是軟屜在明清高檔家具中大規模采用的原因。但由于藤編軟屜相對于木板不耐長期使用,到了現代,很多紅木家具都不再采用,會編藤的細藤工也越來越少,這一傳統工藝也有了逐漸沒落的跡象。

軟屜用細藤穿織成各種花紋
稍稍留意一下區氏臻品展廳的家具,您會發現,區氏臻品制作的很多明式風格、蘇作風格的家具,大量采用了軟屜,可以說區氏臻品很好地保留和傳承了這項傳統的藤編工藝。
軟屜的柔軟
藤編工藝最傳統的是蘇工手工編藤,是江南地區的主要造法,因此也沾上了江南水鄉柔軟溫和的品性。藤一般生長于熱帶,歲月經年,日漸老去的藤極為堅韌,但劈成絲后又很柔軟,在手藝人指間纏繞盤旋,百轉千回。軟屜一般分為兩層,下層為棕屜,上層為藤面。藤面由細藤、竹面和其他絲線做成,藤的寬度根據家具的不同一般有1.5mm、1.75mm,2mm、2.5mm四種規格。藤面有直編或者對角編兩種編法,但都需要保證每一根藤都要筆直,并且藤與藤之間的間隙都分布均勻,這樣編織出來的藤面又細又密,紋理豐富多變,有著水波樣的暗紋,整個藤面透氣平滑、柔軟舒適、美觀文雅。

軟屜藤面下是棕面,是主要受力面
軟屜的堅韌
有些客戶剛接觸區氏臻品的軟屜家具時,常常不敢用力坐上去,怕把軟屜給坐壞了,這種擔憂大可不必。軟屜的下層是棕面,棕面起著保護藤面和輔助藤面承重的作用。棕藤編織的方法就是在木材框的內邊緣有序打眼,先用濕棕繩(棕繩數量一般3到8根,數量多韌性強一些)在框內穿成網,棕繩網干燥收縮后繃緊成底。其次,軟屜的工藝還體現在打屜眼上,屜眼排列不是直的,而是左右成“之”字形排列,這是從力學角度考慮的有效分散承重力。

拉藤工藝
拉藤工藝
軟屜家具使用時主要受力部分均由下面棕面承受,但是一件好的軟屜家具會通過合理的造型與工藝,將承受力分散至其他部位。以區氏臻品制作的禪椅為例,其不僅在形式上實現了文人們所追求的俊雅、挺拔、疏朗、空靈的視覺美感,而且還巧妙地完成了荷載力的傳遞。坐者所產生的荷載力先由禪椅座面軟屜傳遞到邊抹,再由邊抹傳遞到腿足。這一傳遞過程決定了腿足、邊抹、管腳棖、扶手為承重性構建,羅鍋棖、矮老、牙板為輔助性構件,還決定了禪椅用材的基本比例關系,因此一件造型比例合理的禪椅,其軟屜是非常耐用的。軟屜相對于一些現代家具中的布藝、皮革家具,使用壽命是比較長的,而且藤面在使用過程中逐漸老化后,會更古樸、自然、漂亮。

區氏臻品制作的禪椅大量采用軟屜
軟屜的珍貴
有的消費者在選購家具時動輒就問坐面是不是獨板,認為獨板硬屜好,還有的消費者認為自己買的是紅木家具,當然全紅木的最好了,這類消費者關心的重點是木材,而不是家具以及蘊含在家具中的藝術和美學。
軟屜與蘇式家具是非常相得益彰的,它很好地表現出了蘇式家具的柔美文雅,簡練秀氣,而且它的價值并不比硬屜家具低。藤編是一項非常耗時耗力的工藝,手工耗時較大,人工很高。像用在羅漢床上那么大一塊的藤面,對藤編藝人來說,就是一項大工程了,得十天半個月才能完成,像區氏臻品有些客戶要求將一些硬屜換成軟屜,都會另外加錢,可見,好的軟屜,比一塊紅木板材還要貴。

區氏臻品采用軟屜做成的杌凳
然而軟屜雖好,但現在卻越來越少藝人在做這項工藝。在蘇州,有些手工藝人編一天的藤,卻賺不了多少錢,所以年輕人都不肯學,而會藤編的老手藝人漸漸老去。如今,藤編被擠在時光一角,不復當年風光,藤編的未來堪憂。但是我們還是看到了希望,作為一種老工藝,藤編依然還有市場,并且加入了很多年輕的購買者;另外,還有很多像區氏臻品這樣非常注重傳統工藝的企業傳承這些技藝,并用一己之力將這些工藝推廣傳播,讓更多人認識這些工藝、了解這些工藝。還有這么多人喜歡,還有這么多人為之努力,昔日的編織文化,昔日工匠指尖的韻律,還將在這個時代傳播和流轉。
所有事物都應該被溫柔地對待,手藝也是一樣,藤編也該如此。
雍正三美——鼻煙壺鑒賞筆記

全國工商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會長
全聯中國古典家具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
全聯中國鼻煙壺研究會會長
不是雍正皇帝擁有的美人,也不是雍正皇帝矚目的美人,更不是雍正時期家喻戶曉的美人。
本文所稱雍正三美,是指我收藏的三個鼻煙壺。
與雍正皇帝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鼻煙壺。
與雍正時代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鼻煙壺。
與雍正時期瓷器藝術成就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鼻煙壺。
與雍正時期藝術鑒賞風俗風氣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鼻煙壺。
豇豆紅釉瓶式鼻煙壺

風度、典雅、色調宜人。
追根溯源,豇豆紅瓷器的燒造應在康熙晚年,與當時非常有名的郎窯紅并列伯仲。豇豆紅因其釉色如豇豆皮色而得名,還有非常美麗的別號美人醉和桃花片等。豇豆紅的燒制雖幾乎貫穿于整個清三代,但清三代有關豇豆紅鼻煙壺的記載卻很少,保留到今天的豇豆紅鼻煙壺更是鳳毛麟角。
本人所藏的這個豇豆紅鼻煙壺,是唐山的一個朋友贈送的,發色和色變都和經典的豇豆紅有差距,與壺友反復把玩切磋,認定斷代為雍正晚期更為準確。
窯變釉梅瓶式鼻煙壺

穩重、端莊、深邃迷人。
那藍褐相間交相融流的釉色,如瀑布飛流千尺,讓人們在靜靜地欣賞中能聽出自然界的交響。窯變釉創燒于雍正朝,以其釉色的變化無常而著名,偶然意外怪異無雙的藝術效果,給人們的藝術欣賞增加了無窮無盡的魅力和想象。
本人此藏來自市場,是北京地區建筑工地所出土的古董精品之一。將軍罐式造型,勺蓋俱全,業內專家非常神秘的告知曰:雍正本朝窯變釉鼻煙壺的典型器。
鈞釉直筒式鼻煙壺

小巧、靈秀、活潑可人。
那藍色的水珠,那綠色的水珠,那紫色的水珠,仿佛當代藝術大師的水粉畫或油畫,不由人不隨著畫面的色彩而遐想:藍色的葡萄清純欲滴,綠色的葡萄春深似海,紫色的葡萄飄渺若靄。爐鈞釉創燒于雍正年間,釉色紅藍相間,釉面流淌感大。
本人此藏也是來自市場,也是源自北京建筑工地的出土物,蓋已不在,勺還堵嵌在壺口里側,沒有弄出,還不知此勺的制作材料是象牙?是鹿角?是金屬?細觀其釉,絕沒有雍正時期爐鈞釉色變化的大紫大藍,更沒有雍正時期爐鈞釉色流淌的大起大落,小巧、靈秀、細膩是其釉色變化和釉色流淌的主要特點,由此推斷,它不是雍正本朝的東西,應在乾隆晚期,甚至乾隆晚期之后。
說雍正三美,不是說他們的造型美,盡管每一只鼻煙壺都有他顯示美妙的造型。
說雍正三美,不是說他們的來歷美,盡管每一只鼻煙壺都有他曲折美妙的故事。
說雍正三美,筆者在本文中關注的主要是他們的顏色美或釉色美。
三只鼻煙壺擺放在一起,其顏色美、釉色美的特點更顯得突出。
都是顏色釉范疇。顏色釉又稱單色釉??涤呵褑紊源善鞯臒旒妓囃频搅藷o與倫比的高峰。而豇豆紅、窯變釉、爐鈞釉又可以稱為這座單色釉高峰中的佼佼者。
正因為此,本文所言的這三只鼻煙壺稱其為雍正三美當不為過。
豇豆紅雖創燒于康熙時期,但雍正時期也在延續燒制,且本人之藏壺斷代又恰恰在雍正時期。
窯變釉、爐鈞釉都創燒在雍正朝。本人藏窯變釉鼻煙壺就是本朝的產物。
本人藏爐鈞釉鼻煙壺雖晚于雍正時期,但爐鈞釉誕生于雍正朝,其燒制的根源尋來尋去也還是離不開雍正。
研究雍正三美,才發現雍正三美的釉色本質都屬于窯變釉范疇。
都沒有預期的統一、一致。都不是呆板的千篇一律。同一個品種不會有一模一樣的東西,絕沒有重復可言。
正如稗史匯編所述:瓷有同是一質,遂成異質,同是一色,遂成異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謂窯變。變是雍正三美的核心原因,也是雍正三美的關鍵所在。
說到此處再觀雍正三美,便覺得三美之所以美,恰恰在于裝扮他們的釉色都有著變化跳動的節奏和旋律,動感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豇豆紅煙壺——爭相怒放的粉紅色的珊瑚紅花色宜人。
窯變釉煙壺——飛流直下的藍褐色火焰瀑布撩人心脾。
爐鈞釉煙壺——陽光下躍動的紫藍綠水珠鋪就的葡萄之海躍無邊際。
動感之美會給人無窮無盡的想象空間。任你睹物思人海闊天空。任你信馬由韁奔騰萬里。任你夜闌更深暢游星海。
你可以想像出成千上萬個豇豆紅,美人醉,個個都會媚態楚楚,動人心脾。
你可以想像出成千上萬個窯變釉,瀑布的世界,個個都會波瀾壯闊,空谷轟鳴。
你可以想象出成千上萬個葡萄之海,煙波渺渺,如詩如畫,如醉如癡。
象是有魔術師上手操縱:
粉紅色的珊瑚花不間斷地從壺身涌出,越涌越多,涌在無際的思緒里,涌在無邊的夢里。
藍褐色的瀑布聲在壺身鳴響,越響越大,響在無際的感慨里,響在無邊的贊語里。
紫綠色的葡萄海從壺身漫延,越延越遠,蔓延在視覺難達的時空里,蔓延在包容萬千的心胸里。
想象與創造的空間之大,令無數個藝術大師都拍案叫奇都自愧不如。
雍正三美真所謂以小見大、以小勝大的藝術經典之作。
三美對比,各自的特色更加突出。
豇豆紅的基調——粉紅。
窯變釉的基調——褐藍。
爐鈞釉的基調——綠紫。
粉紅之美更顯得鮮艷。褐藍之美更顯得深沉。綠紫之美更顯得悠閑。
于是我們從三美的對比之中更加形象地理解了對比手法在鼻煙壺賞玩之中的強烈效果。在對比中賞玩,理解會更深刻,感覺會更真切,想象會更遐遠。
啊,這三個金屬釉料締造的嬌女。
這三個金屬釉料在高嶺土坯胎上濃妝淡抹的嬌女。
這三個金屬釉料在熊熊火焰中涅槃的嬌女。
不是大自然的尤物勝似大自然的尤物。
是人類智慧與大自然魔力天衣無縫的高度默契高度和諧高度統一。
是我國瓷器發展史在雍正時期的一個驚嘆號。
是浩如煙海的鼻煙壺檔案中讓人春心激蕩的光彩一頁。
紫瑞凝祥 逸古藏玩 ——留余齋紫檀家具藏珍精品賞析

時至今日,紫檀家具不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姿態,而是成為了各大拍賣場上的“??汀?。近年來,它的身價扶搖直上,不斷刷新中國古董家具的世界紀錄。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北京匡時等知名拍賣公司相繼推出紫檀家具專場,引發極高的關注度,在業界反響熱烈。其中去年秋拍中國嘉德推出的“紫瑞凝祥——留余齋紫檀家具藏珍”,展出了留余齋主人黃定中先生收藏的16件紫檀家具珍品,部分拍品被“搶”至高價成交,成為業界一時佳話。本期筆者收集、整理了該專場的相關拍品信息及圖錄,在此與大家分享!
一、紫檀夾頭榫帶托泥翹頭小案

(1)拍品信息:
尺寸:高 11.5cm;寬 38.5cm;深 17cm
創作年代:明晚期
成交價: RMB 782,000
(2)拍品點評:
此件翹頭小案通體以紫檀料為材,獨板案面,兩端嵌入小翹頭,靈動飛揚。四邊底端壓窄平線,下接牙板,牙頭鎪出卷云紋飾,邊緣起線,線條優美順暢。腿足起燈草線,以夾頭榫納入案面,足端承托泥,腿足間絳環板透雕如意云紋。
翹頭案雖尺幅不大,但榫卯嚴謹考究,標準明式做法,造型秀美悅目,樸質簡練,平淡耐看。此案歷經多年傳承,保存完好,包漿濃郁,盡收文人生活意蘊。
二、紫檀有束腰展腿雕龍紋帶托泥方幾

(1)拍品信息:
尺寸:高 85cm;寬 43cm;深 43cm
創作年代:清乾隆
成交價:RMB 3,220,000
(2)拍品點評:
此件紫檀方幾,紋飾尊貴,細節豐富,刨除繁俗,為宮廷瑰器。幾面以格角攢框裝板芯,高束腰施以透雕,其間祥云翻卷,若隨風動。托腮光素未施雕刻,牙板則以精琢渾厚的刀法鏟地雕出雙龍戲珠紋,展腿上部龍身隱現祥云間。直腿下承方形帶龜角托泥。方幾造型威嚴厚重,起承轉合間表現出濃郁的時代風貌和皇家氣韻,屬乾隆年間宮廷御用的家具精品。
三、紫檀萬壽錦地嵌百寶大掛屏

(1)拍品信息:
尺寸:高 79.5cm;寬 141cm
創作年代:清乾隆
成交價:RMB 10,925,000
(2)拍品點評:
此掛屏在棕色披麻髹漆的板底之上,用數以萬計細若發絲的紫檀木條以萬字紋為單元入榫拼成“萬壽錦”,工藝超群。中間的紫檀鏤花高低臺座上置有鎏金琺瑯三足鼎式爐以及琺瑯長頸花觚。右上方的紫檀鏤花束腰臺座上之白玉盤里分別盛有青玉佛手、青玉壽桃以及象牙核桃,右下方的紫檀鏤花臺座上置有松鶴玉石山子擺件。左側下方的兩件根雕黃楊隨形臺座上分別置有青玉葵花六瓣洗以及青玉葉形盤,左側上方的紫檀鏤花束腰臺座上置有青銅蟬披獅耳壺。此外還有一件鏤花束腰高幾也以紫檀木所制,上面放置著一件充滿雅趣的琺瑯彩仿哥窯六連瓶。集鑲嵌、鎏金、琺瑯彩、鑄銅、拼攢、雕刻于一身,集盛世清宮工藝大成,所耗工時難以估量。配上雕飾工整得紫檀邊框及兩件皇庭風格的鎏金掛扣,整體所展現的雍容華貴、景極工麗等氣質均昭示著帝宮之相,真可謂“蓋以人力盡地利,補天工”。
四、紫檀有束腰展腿式馬蹄足拐子紋長方畫桌

(1)拍品信息:
尺寸:高 88cm;寬 114.5cm;深 68cm
創作年代:清雍正
估價:單位RMB 3,300,000 — 3,800,000
(2)拍品點評:
典型的蘇式風格清宮紫檀器,做工工整,精選用料,裝飾典雅。桌面三拼,邊抹素混面,出明榫。牙板紋飾多樣,中心為寶珠紋,牙角雕變體的龍紋,民間俗稱象鼻子龍,側面腿足間的紋飾亦如此。足端內卷馬蹄,鎪出回紋。
五、紫檀有束腰馬蹄足寶珠紋炕桌

(1)拍品信息:
尺寸:高 32.5cm;寬 90.5cm;深 42cm
創作年代:清乾隆
估價:單位RMB850,000 — 1,200,000
(2)拍品點評:
紫檀木制,桌面攢框裝獨板面芯,有束腰。腿足自肩部向外彎出,至下端再向內兜轉,即所謂“鼓腿彭牙”式,內翻渦紋足。此桌突破傳統壸門式牙條,十分新穎,牙條雕寶珠紋及云雷紋。紫檀木大料稀缺,此桌腿足以大料整挖制成,足見其工藝奢華,盡顯奢華。整體用料堅實,比例完美,做工精致,造型古拙凝練,韻味十足。
六、紫檀嵌理石大座屏

(1)拍品信息:
尺寸:高 93cm;寬 108cm;深 37cm
創作年代:清乾隆
成交價:RMB 8,970,000
(2)拍品點評:
整個座屏器身均為精選紫檀木,氣度超然,裝飾凝練。屏芯嵌大理石,石紋屬天然面章,呈高低起伏,且色澤清潤淡雅,如云山蒼茫、煙籠天際之意境,就所選石料而言,已文氣十足;四周紫檀邊框光素無飾,似乎只起烘襯之功,邊框之內槽亦隨大理石的自然凹凸而載度;屏座的擋板成開光式,兩端是菱花叉角,中間裝有狀如玉壁的卡子;站牙、披水牙子都雕以精美的拐子回紋,刀法嫻熟,折轉流暢,毫不滯郁,間透之布局堪為匠心之作。不難窺究,天作之木襯托自然之石,正體現著文人雅士的清賞之求,崇在自然,樂在心趣。
嘆?廣作家具

區氏臻品:酸枝如意腳圓臺
如果說“京作”家具宮廷味濃、豪華氣派,“蘇作”家具輕巧雅麗、文人氣息濃郁,那么“廣作”家具則以用料碩大、工藝精湛著稱。廣作家具深具嶺南文化底蘊,精細、華麗、大氣,是清式家具的典型代表。作為中西合璧最早且成功的詮釋,廣作紅木家具仍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創新。
17世紀末至18世紀,歐洲巴洛克和洛可可的藝術風格(風格術語,指自17世紀初直至18世紀流行于歐洲的主要藝術風格中的兩種。)正如火如荼。廣州作為中國最早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窗口,最先接觸到這些風格。在繼承中國數千年家具工藝傳統的基礎上,廣作人將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融入家具中,開創了“廣作家具”。在誕生之初,廣作家具上流淌著“敢為天下先”的血液。從那以后,廣作家具就一直以“中西合璧”的特點發揚光大了幾百年。

故宮典藏:紫檀雕西洋花紋扶手椅
清代廣作家具制作在中國傳統家具的基礎上結合西方歐洲文藝復興以后的各種家具形式和工藝技法,創造了花樣多變的華麗的家具式樣,而且用料厚重,富麗堂皇,這種新穎的家具逐漸受到當時社會各階層的喜愛。
清代統治階級追求一種絢麗、繁縟、豪華之氣,這種思想集中反映在室內陳設上,貴胄顯要們競相斗奇夸富,“不差錢”的心理膨脹,他們調集能工巧匠大肆修建住宅、園林并配置相應的家具,彰顯其顯赫的氣勢,而廣式家具富麗堂皇的風格特點尤其受到清代宮廷、官紳、文人的追捧和提倡,最終這項由民間興起的家具藝術形式得到了當時統治階級的推崇,并成為繼蘇作家具之后的另一種宮廷家具的主導風格。
清中期紫檀邊座點翠竹插屏,屏上裝飾鏤雕西番蓮式樣的屏帽,此屏從用材、造型、雕刻、紋飾等方面來看,都凸顯廣州硬木家具的風格和特點
史載,雍正年間就有羅元、林斌、賀五、梁義、林志通等多位廣東硬木家具名匠奉召進京供職。光緒皇帝成婚前夕,廣東名匠梁埠特地被召入宮中,為光緒定制了大婚用的龍床。一時間,廣州工匠在京城的身價和受寵程度大大蓋過了蘇州工匠。據考證,清代廣東家具的制作名工輩出,清中期每年廣東地區地方官員都要向朝廷進貢大批的廣東地區名物,其中就有做工精湛的廣作家具。清皇室每年除在廣州定做、采購大批家具外,還從廣州挑選優秀的工匠到皇宮,為皇室制作家具。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檔記載,乾隆二十年,造辦處曾從廣州引進家具人才。

清中期紫檀嵌畫琺瑯西洋人物插屏
內務府造辦處的“廣木作”里匯集了來自廣東地方的優秀匠師,為清代皇家打造家具器用,除了廣木作外,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的“油木作”、“琺瑯作”也承擔了清宮廣作家具的制作。清宮造辦處的“廣木作”為清代宮殿、行宮、寺廟生產了大量的家具,這些家具涵蓋面很廣,屏風、佛龕、盒座、香幾等皆有,有些家具如“紫檀木西洋四方龕”、“掐絲琺瑯玻璃油畫格子”等作品明顯受到西方風格的影響,現在故宮博物院內還珍藏有不少廣作風格的家具。

西番蓮紋飾
其實,廣作紅木家具不僅在歷史上最早實現了亦中亦洋的混搭,而且善于因地制宜、美麗與智慧并重的創新,例如將云南的大理石或嶺南的螺鈿鑲嵌在坐具背板上,不僅為家具添上絢麗的光彩,而且能讓南方漫長的夏天更涼快……也難怪,高深至專業學者,通俗至市井百姓,在談及廣作紅木的時候都難免提到“創新”二字。創新,不僅是數百年來廣作紅木的精髓所在,而且也是其在現代社會延續生命力的源泉。
嘆?廣州

滿洲窗
廣州人的生活,盡在一個“嘆”字?!皣@”在廣州方言里,是品味和享受之意。喝一口清茶,從心底里發出一聲感嘆:啊。這是由衷的贊嘆,再形象不過。在廣州,你不僅可以嘆飲食,更可以嘆建筑、嘆設計、嘆藝術。這座城市所展現出的氣度和韻味,沒有那種高不可攀的傲慢,也沒有那種急功近利的壓迫,它讓人覺得可以親近,想與之交談,并且充滿了可能性……本期《臻品薈》帶您走進“老廣”的“嘆”生活,嘆早茶、嘆粵曲、嘆古老的西關大屋。
嘆早茶

廣州早茶
一盅用蓋碗泡的茶,兩件可口的點心,“一盅兩件”再加上一句“你飲佐茶未?(你喝早茶沒有?)”,“老廣”一天的生活才在嘆早茶中慢慢地拉開序幕。
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飲茶。不單純是喝茶,還要吃點心。廣式早茶豐富得奢侈,各式點心應有盡有。廣式早茶點心有干有濕。濕點以粥花樣最多:香米粥、紫米粥、皮蛋粥等;干點以精致為佳,皮子透明,像玻璃紙裹著餡,如餃子、云吞、水晶包;半透明的是素包子,隱隱約約的綠,像初春的江南田野;不透明的是西點,但只是西點的做法,餡還是咸的,因甜易飽起膩,后面的鹵味就享受不了。面條,雞蛋揉進面,滑爽有韌勁。早茶的小菜,大葷為主,如腸段、牛腩、鳳爪等。值得一提的是,廣州早茶“四大天王”分別為蝦餃、干蒸燒賣、叉燒包、蛋撻,是老廣必點的點心。當然,既然稱之為早茶,自然缺不了茶。與之搭配的茶水一般以紅茶為主,暖胃去膩,利于消化,同時也與味道濃郁的茶點形成絕佳組合。常見的還有烏龍茶、鐵觀音、普洱茶、菊普茶等。

廣式點心——蝦餃
“其實吃早茶就是吃時間的滋味,你必須有這份優哉的閑情?!币晃弧袄蠌V”如是說?;蛘哌@就是嘆早茶的真諦:或約上三五知己,享受一份悠閑的滋味;或一家子圍坐,享受一份天倫之樂?!皣@”的其實不僅點心濃茶,更是其中的情感。
嘆粵曲

正在表演的粵曲演員
一壺香茗加上一份報紙,指間茶香氤氳,耳畔粵韻繞梁,這曾經是人們所見到的廣州老茶客們的習慣場景。如今,老廣州的粵曲茶座雖然越來越少,但對于老一輩的廣州人來說,嘆茶嘆曲,似乎已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粵曲是以粵語演唱,源于戲曲聲腔。清道光初期,由八音班的樂工清唱而萌發。同治初期,經失明女藝人“師娘”繼承發展趨于成熟。后由自彈自唱發展為用樂隊伴奏。樂器主要有高胡、揚琴、琵琶、月琴、嗩吶等。其實,粵曲原為粵劇的曲調,因為它的音樂性強,曲調優美動聽,注重聲腔藝術,有獨特的風格和地方特色,逐漸受到聽眾的喜愛。其唱腔屬于皮黃系統的板腔體,梆子、二黃、牌子曲、小曲、歌謠構成其整體,同時亦吸收諸如龍舟、南音、木魚、粵謳、板眼等漢族民間說唱藝術?;浨某灰灿稍赜脩蚯男∩?、武生、小武、花旦、公腳、花臉、正旦、正生、老旦、丑生十大行當,歸為大喉(男角高腔)、平喉(男角平腔)、子喉(女角專用腔)等三大主要喉腔。
開著收音機,聽著那熟悉的叮板,與生旦的嚶嚀。對于粵曲,“老廣”總是有一份特殊的情懷。而粵曲所反映的,不僅是遙遠的腔調,更是一種慢生活。
嘆西關大屋

西關大屋內部
所謂西關,是老廣州人對位于荔灣區,北接西村、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時地處廣州城西門外一帶地方的統稱。廣州有一句俗語“東山少爺,西關小姐”,西關大屋曾經見證者時代的繁華與輝煌,所承載的是來自時代的厚重歷史。

滿洲窗
說到西關大屋,必然會想到三大特點:青磚結構,木趟門,滿洲窗。西關大屋多為磚木結構、青磚石腳、高大正門用花崗石裝嵌,非常結實。而西關大屋以其門庭高大,裝飾講究而著稱,它的大門和一般的大門有所不同,總共由三重門構成。第二重門就是趟櫳。趟櫳這個詞在廣州話里面是一個擬聲的動詞,廣州話拉開門稱為“趟”,關門稱為“櫳”,因此這個門叫做趟櫳。它可以做到關而不閉,就是當趟櫳關起來以后,人是不能進出了,但是不妨礙自然的通風采光。而滿洲窗更是非常具有藝術感?!皾M洲窗”源自東北“滿洲”在這里是北名南用。傳統的“滿洲窗”,一般由五顏六色的玻璃及木格組成窗花,蝕刻彩色玻璃花窗在陽光下五彩斑斕,異常漂亮。
入夏,行走在廣州的舊西關大屋,老廣就在西關大屋前坐著搖椅上,手里拿著蒲扇,聽著咿呀的粵曲,享受一種在舊時光里的悠閑。這何嘗不是在嘆西關大屋呢?
榫卯結構,為何現代主要在紅木家具中使用?

粽角榫
如今中國傳統家具文化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舉世公認,日久彌香。中國傳統紅木家具的靈魂就是榫卯結構。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子不使用一根鐵釘,卻能使用成百上千年,堪稱人類輕工制造史上的奇跡。然而如此神奇的技藝,到如今,很多現代實木家具卻已經不再采用,建筑上更是難見木質榫卯結構的蹤影,傳統榫卯結構并沒有廣泛存在于現在的家具制造和建筑業中。慶幸的是,榫卯結構在紅木家具中依然廣泛使用,一些復雜的榫卯結構,如今只能在一些傳統的紅木家具上看到,可以說紅木家具已經成為了傳承榫卯結構最重要的載體。本期《臻品薈》以區氏臻品制作的紅木家具以及榫卯構件為例,為讀者解讀為何現代家具少使用傳統榫卯結構,而紅木家具能很好地傳承這項技藝。
工藝復雜,難機械化生產
大部分傳統榫卯很難在機械上通過制作簡單模具、簡單工序成型,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生產效率低,成本上升。目前現代實木家具廣泛采用的方榫、圓榫、指接榫、燕尾榫是比較簡單的榫卯,機械化程度很高,制作好模具,調好規格,半自動或純自動的方式就能出來,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但是,大多數傳統榫卯結構是無法通過機械一次出型的。比如粽角榫,多用于框形的連接,從外部看,三個面都是45度的斜線,非常漂亮,三角齊尖,但是內部結構復雜。它需要自長短榫的根部起,向上削出45度斜肩,斜肩內側挖空,板面邊框轉角處靠下一點的位置亦剔成45度斜角,此類榫卯幾乎無法通過現代機械一兩次出型,幾乎只能全手動開榫,就連經驗豐富的木工開料再開三個榫頭,都需要半天的時間。結構合理而美觀的粽角榫的時間成本與人工成本是目前大部分現代家具工廠不愿去承擔的,反而是機械化程度不高的紅木家具企業在這個方面,很好地傳承了這些復雜而經典的榫卯結構。

開榫之前,需要在木料上面劃好線圖
學習與傳承期過長,人工成本高
榫卯結構嚴謹,精度要求高并且復雜,現在能熟練掌握這些榫卯制作技藝的木匠并不是很多。區氏臻品有許多工作了十幾年以上的木工,他們能精準地把握開榫工藝,無論是開榫的質量和速度,在行業內都算優秀。但是,并不是每個企業都如區氏臻品一樣擁有眾多技藝出眾的熟練工匠,現在紅木家具行業老木工少,學徒更少,能很好地掌握開榫技能的工匠越來越少。另外,將一個學徒培養成細木工大約需要兩年左右,這個成本是非常高的。

區氏臻品的木工正在劃好線的木料上開榫
榫卯加工對木材要求高
榫卯結構容易發生開裂、變形或松動,所以復雜的榫卯結構很多需要采用硬木做載體,連接才能牢固;并且榫卯的成本這么高,很多現代企業不愿意將其用在一些大眾實木材質中,而材質重硬、昂貴的紅木無疑是非常配得上榫卯這種“奢華”的連接構件的,它能很好地承載榫卯的價值,無論從物理學角度還是從經濟學角度來講。

榫卯結構的傳承,一方面是受到工業化板式家具的大量沖擊,另一方面是技術沒更新機械化程度不高,再加上從業者凋零,榫卯的傳承很大一部分依附一直被詬病機械化程度不高的紅木家具產業,而大部分還在做榫卯的工匠,也多在紅木家具企業工作,這不得不讓人反思:一味的機械化,對傳統工藝的傳承是利多于弊還是弊多于利?相信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手作依舊是紅木家具的主旋律,榫卯結構也會通過紅木不斷傳承下去。
區勝春:點滴工藝,終成臻品

區氏臻品董事長區勝春
但凡“大家”,在很多人眼里,皆是氣質不凡,淵博睿智。他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但每每提起“區勝春”這個名字,相信很多朋友都會略微帶著些許崇拜。他是風行御寶及區氏臻品的創始人,他是嶺南古典家具三大家之一,還可以說他是一位古典家具領域里的探路人。
曠達豪邁、疏財好客、溫文爾雅、為人真誠,這是區勝春給身邊朋友留下的印象。雖已年屆六旬,但他對于古典家具的狂熱絲毫未減,每天仍奔走在車間里、展廳中,他笑言每天要看過、摸過店里的家具,心里才安心。
作為創始人,不夸張地說,區勝春是區氏臻品真正的“心臟”。多年來,他遍覽明清家具之經典,由他設計監制的古典家具更是材質精良、工藝嚴謹、造型優美,在紅木家具收藏圈內廣受推崇。

區勝春為紅木愛好者現場簽名
入門難,不能紙上談兵
雖然他總是說自己讀書少不會說話,可是,一談起古典家具的制作工藝、文化內涵來卻是滔滔不絕,幽默風趣,從初出茅廬的懵懂新手,一直講到他創辦風行御寶及區氏臻品的那些事兒。如果這一切能夠精簡成一句話,那便是,區氏臻品的發家史,就是區勝春的奮斗史。雖然老土,但很貼切。
當年區勝春像許多年青人一樣,為了生計,16歲左右就從學校出來,到建筑工地去做工。工作不忙時就做些木工,整門弄窗的,慢慢學到了一定的技巧和工藝。后來,工藝學到手,他每天趁著休息就在家做些木活比如做夾板拉到市場去賣,一天工作12小時甚至更長,用不斷的工作換來了不錯的收入,用他的話說,工作之余賺點外快一個月也有百來塊,在當時來說已經很好了。
其實,生活就是這樣,即使無法讓人回頭,卻能回味。在這樣日復一日的生活中,迎來了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節點。而此時,區勝春也在思索著自己的轉型路。
古典家具歷來以精湛的工藝、濃郁的民族風格,深受海外華人的喜愛。80年代以來,不斷有港澳臺同胞回到家鄉動員親戚、朋友代為收購古舊家具出口到香港、臺灣以及東南亞。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使廣東在古舊家具出口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而最早做這門生意的商人也多集中在江門、中山等地。市場形勢的繼續走好,使區勝春很快在古典家具行業中找準了方向,開始了收購家具的行當。

區勝春父子與紅木家具愛好者合影
其實,做收購生意,不是想象中的簡單,木材的真假以及家具的具體年份,這些對于當時“零基礎”的區勝春來說,困擾頗久,“最早開始做當然也走眼過,交過學費。但是這些都是要靠經驗積累的,不是翻著書本學,紙上談兵。怎樣辨別家具的好壞,真的很難用口說。只要拿出兩件工藝和形制完全不同的家具,馬上就能看出效果來?!焙髞?,認識的人多了,他就跟著這些行家全國跑,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山西都去,看得多了,眼界自然提高,也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
除了故宮,僅此一家
當收購生意稍有起色,區勝春又有了新的“煩惱”。有些家具因為年代久遠,沒有得到保護,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殘缺和破損??吹竭@些“受傷”家具,他很是心疼,當下決定召集各路工匠好手進行修復整理。
這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尤其對于一些年代久遠或者破損嚴重的明清家具來說,每一道工序一點都不能馬虎。清洗、去漆、整修、精打磨、上漆,都有嚴格的檢測標準及工藝流程,往往需要一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斑@些家具收回來,我們一般會先用清水洗掉表面的灰塵和泥土,再用細砂紙輕輕擦掉原漆,在做這個步驟時要非常的小心,稍不留神就會破壞家具精雕的部分,影響整體效果?!彼€說道,“有些斷胳膊缺腿的家具還要去找同樣的材質補完整,這樣一來,所花費的時間和人工成本就高了?,F在很多企業都不愿意做這項工作,都承包給別人了?!碑斶@門手藝逐漸成為一種遠去的情懷,國內幾乎找不到一家企業在做這項工作,除了北京故宮和區氏臻品。它有專業的團隊,也有能干的工匠,隨時待命,飛赴全國,能夠讓每一件破損的家具重新煥發迷人魅力。
“其實,現在也有很多客戶上門讓我們修復家具,但我們不想再做了,特別浪費人工?!彼恼Z氣中帶著點遺憾。過去業界重材不重藝的行徑,讓很多優秀的木頭白白浪費,讓很多本該流芳千世的經典佳作過早湮滅。區勝春的拒絕,并非本意,他只是不想用自己的努力來為這些紅木商人們的不負責任買單。在他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紅木人應有的大氣魄與大智慧。

區勝春與紅木愛好者交流古典家具
同時由于區勝春的勤勉、好學和聰慧,也讓他在工作中逐漸掌握了古典家具的制作技藝。期間,有不少香港和澳門的客戶聞聲而來,帶著他們購買的明清家具作為樣板,要求按照同樣的款式和工藝進行制作。就這樣,他一步步做起了高仿家具,而后更創辦了聲名遐邇的風行御寶和區氏臻品。
型材藝韻,絕不是隨口之語
在收藏界,只有具備“型材藝韻”四個要素的古典家具才稱得上是藝術品?!艾F在市場上有很多家具用了好料,卻沒有制造出好產品,實在是有點可惜了?!眳^勝春感嘆道,“型材藝韻這四個字可不是亂說的。我每次看到那些品相差、形制差的家具,都感到挺心疼的?!?
無論是早期的風行御寶,還是今天的區氏臻品,雖是以高仿家具起家,但他們也在不斷改良創新中做出了區氏特色,這也與區勝春本人“追求極致”的精神有著一定聯系。他說,做古典家具,一定要先對它有感情,然后再從不同途徑去了解它、學習它,提取它最優秀、最精髓的部分。當心中有了個標準和方向,做起家具才會得心應手?!耙郧拔覀冊诜轮魄鍖m廷家具的時候,除了買專業書籍作參考外,還專門跑去故宮,把每個宮殿、每款家具都看一遍。故宮是不給拍照的,看到特別好的家具我就用相機偷偷拍下來,回來學習?!边@份對古典家具的熱愛,不是所有人能做到。
“一款上佳的紅木家具,需要工匠們一點一滴下功夫。以鑿、雕、修、刮、磨等精妙的傳統技法,才能創造出具有極高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的家具精品?!比缃?,區氏臻品作為高端紅木藝術家具領域中的優秀品牌,對于產品質量、品相形制有著嚴格要求,每一道工序、每一個細節均精益求精。區勝春還提到,作為企業領導者,更要積極走出去,了解市場行情,了解消費需求,也去學習其他優秀企業的成功之道。就古典家具本身來說,純粹地仿制,是行不通的,也不利于企業發展。榫卯、線條、雕刻、形制等都有很多學問,不是一兩天能學好,只有在不斷摸索與實踐中加深對古典家具和傳統工藝的認識,才會做出好產品。

區勝春常常翻看相關古典家具書籍
平時經常在展廳里走動的,除了客戶、銷售員外,還有很多的紅木愛好者,有本地的,也有國外的。他們因為區氏臻品而相聚,也因為區氏家具有了共同的話題。早年因著收購古舊家具的機緣,區勝春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和其中的很多人結下了革命般的情誼?,F在,只要有閑暇的時間,品一盞香茗,細訴一段紅木故事,這是屬于他與老朋友之間的樂趣。
有句話說“最理想的人生,大約就是在人生所有的重大節點上,在生活所有的平常細節中,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自由地選擇吾愛?!笔聦嵣?,區勝春也做到了這點。他找到了畢生的“摯愛”,做著自己想做的事,用他的特立獨行、無所畏懼的精神闖蕩紅木圈!
雍正三美——鼻煙壺鑒賞筆記

全國工商聯民間文物藝術品商會會長
全聯中國古典家具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
全聯中國鼻煙壺研究會會長
不是雍正皇帝擁有的美人,也不是雍正皇帝矚目的美人,更不是雍正時期家喻戶曉的美人。
本文所稱雍正三美,是指我收藏的三個鼻煙壺。
與雍正皇帝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鼻煙壺。
與雍正時代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鼻煙壺。
與雍正時期瓷器藝術成就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鼻煙壺。
與雍正時期藝術鑒賞風俗風氣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鼻煙壺。
豇豆紅釉瓶式鼻煙壺

風度、典雅、色調宜人。
追根溯源,豇豆紅瓷器的燒造應在康熙晚年,與當時非常有名的郎窯紅并列伯仲。豇豆紅因其釉色如豇豆皮色而得名,還有非常美麗的別號美人醉和桃花片等。豇豆紅的燒制雖幾乎貫穿于整個清三代,但清三代有關豇豆紅鼻煙壺的記載卻很少,保留到今天的豇豆紅鼻煙壺更是鳳毛麟角。
本人所藏的這個豇豆紅鼻煙壺,是唐山的一個朋友贈送的,發色和色變都和經典的豇豆紅有差距,與壺友反復把玩切磋,認定斷代為雍正晚期更為準確。
窯變釉梅瓶式鼻煙壺

穩重、端莊、深邃迷人。
那藍褐相間交相融流的釉色,如瀑布飛流千尺,讓人們在靜靜地欣賞中能聽出自然界的交響。窯變釉創燒于雍正朝,以其釉色的變化無常而著名,偶然意外怪異無雙的藝術效果,給人們的藝術欣賞增加了無窮無盡的魅力和想象。
本人此藏來自市場,是北京地區建筑工地所出土的古董精品之一。將軍罐式造型,勺蓋俱全,業內專家非常神秘的告知曰:雍正本朝窯變釉鼻煙壺的典型器。
鈞釉直筒式鼻煙壺

小巧、靈秀、活潑可人。
那藍色的水珠,那綠色的水珠,那紫色的水珠,仿佛當代藝術大師的水粉畫或油畫,不由人不隨著畫面的色彩而遐想:藍色的葡萄清純欲滴,綠色的葡萄春深似海,紫色的葡萄飄渺若靄。爐鈞釉創燒于雍正年間,釉色紅藍相間,釉面流淌感大。
本人此藏也是來自市場,也是源自北京建筑工地的出土物,蓋已不在,勺還堵嵌在壺口里側,沒有弄出,還不知此勺的制作材料是象牙?是鹿角?是金屬?細觀其釉,絕沒有雍正時期爐鈞釉色變化的大紫大藍,更沒有雍正時期爐鈞釉色流淌的大起大落,小巧、靈秀、細膩是其釉色變化和釉色流淌的主要特點,由此推斷,它不是雍正本朝的東西,應在乾隆晚期,甚至乾隆晚期之后。
說雍正三美,不是說他們的造型美,盡管每一只鼻煙壺都有他顯示美妙的造型。
說雍正三美,不是說他們的來歷美,盡管每一只鼻煙壺都有他曲折美妙的故事。
說雍正三美,筆者在本文中關注的主要是他們的顏色美或釉色美。
三只鼻煙壺擺放在一起,其顏色美、釉色美的特點更顯得突出。
都是顏色釉范疇。顏色釉又稱單色釉??涤呵褑紊源善鞯臒旒妓囃频搅藷o與倫比的高峰。而豇豆紅、窯變釉、爐鈞釉又可以稱為這座單色釉高峰中的佼佼者。
正因為此,本文所言的這三只鼻煙壺稱其為雍正三美當不為過。
豇豆紅雖創燒于康熙時期,但雍正時期也在延續燒制,且本人之藏壺斷代又恰恰在雍正時期。
窯變釉、爐鈞釉都創燒在雍正朝。本人藏窯變釉鼻煙壺就是本朝的產物。
本人藏爐鈞釉鼻煙壺雖晚于雍正時期,但爐鈞釉誕生于雍正朝,其燒制的根源尋來尋去也還是離不開雍正。
研究雍正三美,才發現雍正三美的釉色本質都屬于窯變釉范疇。
都沒有預期的統一、一致。都不是呆板的千篇一律。同一個品種不會有一模一樣的東西,絕沒有重復可言。
正如稗史匯編所述:瓷有同是一質,遂成異質,同是一色,遂成異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謂窯變。變是雍正三美的核心原因,也是雍正三美的關鍵所在。
說到此處再觀雍正三美,便覺得三美之所以美,恰恰在于裝扮他們的釉色都有著變化跳動的節奏和旋律,動感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豇豆紅煙壺——爭相怒放的粉紅色的珊瑚紅花色宜人。
窯變釉煙壺——飛流直下的藍褐色火焰瀑布撩人心脾。
爐鈞釉煙壺——陽光下躍動的紫藍綠水珠鋪就的葡萄之海躍無邊際。
動感之美會給人無窮無盡的想象空間。任你睹物思人海闊天空。任你信馬由韁奔騰萬里。任你夜闌更深暢游星海。
你可以想像出成千上萬個豇豆紅,美人醉,個個都會媚態楚楚,動人心脾。
你可以想像出成千上萬個窯變釉,瀑布的世界,個個都會波瀾壯闊,空谷轟鳴。
你可以想象出成千上萬個葡萄之海,煙波渺渺,如詩如畫,如醉如癡。
象是有魔術師上手操縱:
粉紅色的珊瑚花不間斷地從壺身涌出,越涌越多,涌在無際的思緒里,涌在無邊的夢里。
藍褐色的瀑布聲在壺身鳴響,越響越大,響在無際的感慨里,響在無邊的贊語里。
紫綠色的葡萄海從壺身漫延,越延越遠,蔓延在視覺難達的時空里,蔓延在包容萬千的心胸里。
想象與創造的空間之大,令無數個藝術大師都拍案叫奇都自愧不如。
雍正三美真所謂以小見大、以小勝大的藝術經典之作。
三美對比,各自的特色更加突出。
豇豆紅的基調——粉紅。
窯變釉的基調——褐藍。
爐鈞釉的基調——綠紫。
粉紅之美更顯得鮮艷。褐藍之美更顯得深沉。綠紫之美更顯得悠閑。
于是我們從三美的對比之中更加形象地理解了對比手法在鼻煙壺賞玩之中的強烈效果。在對比中賞玩,理解會更深刻,感覺會更真切,想象會更遐遠。
啊,這三個金屬釉料締造的嬌女。
這三個金屬釉料在高嶺土坯胎上濃妝淡抹的嬌女。
這三個金屬釉料在熊熊火焰中涅槃的嬌女。
不是大自然的尤物勝似大自然的尤物。
是人類智慧與大自然魔力天衣無縫的高度默契高度和諧高度統一。
是我國瓷器發展史在雍正時期的一個驚嘆號。
是浩如煙海的鼻煙壺檔案中讓人春心激蕩的光彩一頁。